《动物的休眠》教学反思
陈丹
《动物的休眠》是三年级第一学期第八单元的一篇科普说明文,层次十分清晰,采用并列的方式介绍蝙蝠、海参两种动物的休眠。文章语言清新活泼,富有童趣,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将有关动物学方面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小读者,是学生爱读,乐读的文章。但是我认为语文和自然常识是不同的,我们语文课要做语文课的事,要教会孩子透过字里行间读懂文章,读出语文味,应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课前预习,培养习惯。
从第三单元开始,学生学习预习课文,从最基本的要求做起至学会质疑。而《动物的休眠》是第八单元的课文,经过近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会预习的方法,自读课文,学会查阅报刊书籍,或上网收集资料。因此,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的任务: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查找有关蝙蝠、海参的资料。第二天,利用早读课的时间,我组织学生来交流有关蝙蝠、海参的资料,并指导他们学会抓住资料里新鲜、有趣的关键信息来交流,学生们兴趣很高。这样,能将课外的信息导入课内,并能拓展学生视野,激起学生兴趣,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整理、筛选自己所收集的资料,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另外“休眠”是一个专用名词,平时学生很少接触,所以我让孩子在课前借助词典来了解,这样就不用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多做讲解了。
二、品读词句,提炼信息。
阅读的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学生阅读一篇课文相当于认识一个丰富的大世界,教师的指导是帮助学生有重点地选取信息的过程,根据目的突出不同的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尽可能更多地吸收、内化,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动物的休眠》讲蝙蝠的冬眠与海参的夏眠各有特点。根据课文内容,我注意收放结合:蝙蝠的冬眠由教师引导学习,海参的夏眠由学生自主学习。在深入课文分段学习环节,我精心设计了板书,指导学生读读课文相关小节,划出关键的语句,圈画关键词语,在书上作记号,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炼出关键信息,将动物休眠的原因、时间、地点、方式用精练、概括的词语写下来。这样通过朗读、学习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感悟、体验语言文字,积累语言素材,为后面的复述课文作准备。
三、创设情景,训练表达。
“读写结合”,表达一定要与阅读训练相联系, 在阅读中训练表达更有效。我在《动物的休眠》一课的教学中,训练学生表达的定位是:训练学生借助板书从不同角度复述动物休眠的特点的能力,蝙蝠的休眠按第三人称介绍,海参的休眠按第一人称介绍。为了让学生说清楚这些特点,我精心设计了板书,为他们的复述课文提供了把手。在学生复述过程中,我注意不断地点拨学生,不断地提高复述的要求:在第一个学生按顺序复述的基础上,我提醒学生可以打乱顺序来介绍蝙蝠休眠的特点,又要求第三个学生用连贯的话来介绍。第二部分,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加上肢体语言,自述海参休眠的特点。这样,能使借助关键内容进行复述的训练比较到位。学生一开始表达并不流畅,但经过训练,能比较连贯地表达了,这就是学生的发展。而且,通过这次复述训练,学生也初步掌握了复述要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的方法。
四、课外拓展,积极探索。
课文是个引子,要让孩子更多的了解自然科学,就应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阅读中获得信息,在交流中积累语言,在理解中获得乐趣。因此在总结课文时,我设计了探究自然,拓展阅读的环节,让学生阅读课外资料,收集整理其他动物休眠的信息,完成长期作业表格,向同学介绍它们休眠的特点。这样,能激发了学生阅读学习的乐趣,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
五、结合阅读,字词教学。
我在教学本课生字新词时,注意结合阅读教学展开。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时,及时纠正了学生的读音,练习拼读,巩固汉语拼音,如“涉”是翘舌音、“簇”是平舌音,“蠕”是卷舌音;交流蝙蝠休眠的地点时教学“僻、避”,让学生从字形、读音、字义等方面辨析它们的异同。“成团成簇、蠕动”两个词语的理解则在课文学习过程中结合媒体中的图片、动画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六、寻找不足,以促提高。
整个课堂教学有很多不足之处,有时看到学生回答不上来,没有很好地引导,急着想把答案告诉学生。教学还是不够紧凑,在最后环节有些仓促。在某些教学细节上有些处理不当,如在教学拟人句“待到来年春暖花开,蚊子、夜蛾活跃了,蝙蝠财神伸懒腰,打打哈欠,开始新一年的生活”时,应放在课文的理解当中去体味,可以通过做做动作联系上下文读读句子,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整体感悟,既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又通过阅读实践感悟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提高课文学习的趣味性、语文味,积累语言。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改进,不断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