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是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放在单元最后,一定有编排者的用意。从单元篇目看,整个单元课文都讲述的是有关智慧的故事,但其智慧的表现形式不同。为了体现单元整体意识,也同时帮学生梳理单元内容,这节课的引入就从回顾第六单元内容入手,自然就引到30课智慧的表现形式,一下子就抓住课文的重点。这样的紧凑的开场的教学效果,作为执教者本身比较满意的。
但是带领学生研读课文,深入学习的环节,由于教学策略采用失当,推进的节奏凌乱,教学组织并不顺畅。课后自己反思,也没有找到问题所在,幸好闵晓立教研员及时地反馈了听课意见。我才清楚地意识到这节没有处理好训练与感悟的关系,以及从学生已知已能来确定教学内容。
三年级语文教学抓手是重点词语的理解,课堂上应该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世界,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重点突破两个词语“连绵起伏”、“若隐若现”,再借用鲜明的插图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并通过联系文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小徒弟的画与两位师兄的不同之处在于能够给人以想象,想象到在那山后还会走出许许多多的骆驼。这样,既化解了词语理解的困难,又领会了课文内容。在教学“连绵起伏”一词中,让学生通过插图的比较,当学生看到一座座起伏的山峰,自然就水到渠成地领悟了“连绵不断,连绵起伏”的含义。接着让学生理解小徒弟为什么要画连绵不断的山峰。“若隐若现”一词的教学方法也是如此。在理解词语后,可以启发学生看着这幅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能够较为正确的理解画师说的一番话。那么,教学节奏就能明快,课堂效果就会显得更有效。
通过反思,我明白了三年级教学如果离开了词语训练形式,那就变成了机械训练,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处理好关注作者的表达和词语以及其他教学内容的关系,将语文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