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分析
1、 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我校在编语文教师共有15位语文教师。从年龄分布看,40岁以上9人, 30岁以上1人及30岁以下5人,从职称分布看,一级教师8人,二级教师7人。
从图1的年龄结构来看,从年龄结构上来看,成熟型教师占了一大半,青年教师比例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教研组活力充沛,有利于教研组的长期发展。但从图2的职称结构来看,缺少高级职称教师的引领, “传帮带”的工作优势不明显。
2、上学期研修基础:
上学期,我校教研组以成功申报新优质校为契机,围绕“提高命题能力、促进专业素养”的校本研训课程,开展了“教学与命题”的主题研究。通过备课组集体备课、听课以及教研大组长随堂课和跟踪课的深入,各备课组梳理出了学生在语文能力上的薄弱环节,找出学生纸笔测试中的短板,继而反思课堂。老师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互相评价及时跟进,根据课时目标检验教学的适切性,从而帮助了由教学定式的教师逐渐转变教学行为,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3、存在问题
但是从教师自报课的展示中,我们发现老师们对于教材的解读还不够到位,对单元每篇精读课文的行文思路、材料选择、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思考还不够,对于学生学习本单元重点内容应具备的前备知识、前备能力还不够明确。因此,在同一备课组呈现的课堂中,一单元的共性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连贯性,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体现不足,同一教学内容的教法上存在分歧,不利于学生学习路径的习得。
有鉴于此,我们确立了本学期的研修主题:
二、研修主题
关注单元教材教法、落实课堂教学实效
三、研修目标
1、以《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为指导研读教材,解读单篇课文,分析单元每篇课文的行文思路、材料选择、语言表达等相同、不同处,按照研修途径展开研究,形成精读课文一类文章的教学基本流程。
2、在确立单元教学内容和重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助推学生方法途径的习得,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四、研修基本路径:
解读《设计指南》→研读单元教材→确定教学教法→课堂实践研究→规范教学流程→形成教学案集
五、研修形式
线上学习研讨和线下实践研究相结合
六、研修内容与安排
序号 | 研修目标 | 研修内容 | 研修方式 |
1 | 1、初步了解“单元教材教法分析”的概述、规格、建议和案例。 | 1、重点解读“单元教材教法”的规格和案例。 | 活动前: 1、各备课组长组织教师讨论学习《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指南》的第二章。 2、以年级组为单位,晓黑板上整理、提出学习时的困惑。 活动中: 1、各年级组针对问题相互答疑。 2、教研组长对讨论结果归纳、总结。 |
2 | 1、能根据问题导向,以校研究课为契机,进行单元教材研读。 | 1、在研读单元教材的基础上,确立单元课文教学结构的安排。 2、各备课组对单元每篇课文的行文思路、材料选择、语言表达的相同与不同进行分析。
| 活动前: 1、各教师研读单元教材及单元导语,讨论单元重点学习内容的提炼。 2、在确立单元重点学习内容提炼的基础上,确立单元课文教学结构的安排。 活动中: 1、以年级组为单位,分析单元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并在活动中进行交流。 2、其余年级组教师对单元课文教学结构安排进行是否合理的讨论,并考查该年级组在课文内在联系的分析上是否准确。 活动后: 1、修改、调整本年段的相关内容,并作为定稿发布,整理成此,形成共享资源。 |
3 | 1、能对该单元进行教学特征的分析,并确定单元教学内容和重点,选择教学方法。 | 1、确定单元教学内容和重点,对年段学生进行学情分析,确定已具备的前备知识、前备能力。 2、明确单元课文中的共性教学内容。 3、选择适切的教学教法。
| 活动前: 1、根据学年教学目标,确定单元重点教学内容。 2、在此基础上,制定学情分析属性表。 活动中: 1、围绕单元教学重点内容,结合学情分析,讨论单元课文中的共性教学内容。 2、交流有关共性教学内容的教学、教法,讨论该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活动后: 各年级组设计同单元不同篇目的教案。 |
4 | 1、以校研究课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评价教案设计,完善“单元教材教法” | 1、开展课堂教学实践 | 1、以年级组为单元,开展教学研究课,要求为同一单元的不同精读课文。 2、交流、检测方法上是否选择正确,能否助推学生方法途径的习得,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
5 | 1、确定一类文章的教学基本流程。 | 1、形成单元精读课文一类文章的教学基本流程。 | 1、根据课堂实际,调整单元教材教法。 2、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深入随堂课、大组优秀课例示范等方式,跟进老师对教学流程的规范落实。 |
6 | 1、收集、整理相关专题研修资料,促进教学经验共享,助推学区青年教师课程展示。 | 1、总结研究课的实践成果,规范教学流程,形成教学案集。
| 1、晓黑板成果交流。 2、总结“单元教材教学”主题研修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