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世界小学
语文学科 第七册第二单元
世界小学语文学科第七册单元教学任务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简介
本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是精读课文,《蝴蝶的家》是略读课文,“为学患有疑,疑则有进。”本单元安排学习的阅读策略是“提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四篇课文,无论是阅读提示,还是课后思考题,不仅都围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给学生提问方法来设计的,而且,四篇课文在发展学生提问能力上,是有层次地、递进地设计安排课后思考题的。第一篇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让学生读完课文把自己的问题写下来,再在小组里一起梳理问题,根据泡泡里的提示整理问题清单。泡泡提示的作用,是在引导学生看看自己是不是既能针对课文局部内容提问,还能针对整篇文章提问,初次拓宽学生提问题的思路。第二篇课文《蝙蝠和雷达》先引导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批注问题,在读完课文后再提出问题,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学习从内容、写法、启示等不同角度来提问,进一步拓宽了提问题的思路。第三篇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思考题引导的重点是甄别问题的价值,提高提问的质量。第四篇课文《蝴蝶的家》是对前面四篇课文学习中学到的提问策略进行综合性自主运用,帮助学生在阅读实践应用中养成提问思考的习惯,提高提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这个单元围绕阅读训练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课文学习内容和任务的编排有系统性,有设计感,应该能够保障学生熟练掌握“提问”策略,促进学生阅读思考的能力和品质。如果按照教材的编写思路,一篇篇课文的学习,都主要围绕重点阅读训练要素——学习提问策略,一定会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提问题的价值,掌握提问题的陈述性知识(什么是问题和提问题)和程序性知识(怎样提问题和甄别、选择问题),同时隐含了相关策略性知识(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习得。
四篇课文之外,本单元还编排了“习作”“语文园地”。 这是一次有意思的习作,从内容上看,最适宜于运用故事写作的思路——“动物园”里的“动物”,有故事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讲述故事,也是学生喜欢的表达和分享方式。虽然,教材没有一字提到写故事,但如果没有故事,“动物园”里的“动物”也就仅仅被贴了一个标签而已,很难经由学生的文字鲜活起来。尤其是当教材的第一部分呈现在学生面前,可能在打开学生思路的同时,也固化了学生的思维,仅仅用一句最简单的话说明一下某个家庭成员的某个方面的特点而已。因此,在教学时要紧紧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架构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来使文章更生动、更饱满。
(二)单元教材解读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作品。对于安徒生,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可以说,他的故事陪伴我们度过了最美好的童年时光。安徒生将一粒豌豆的生命与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建立了联系,这种联系是如此温暖,使我们相信生命的奇迹并不遥远。生命是可贵的,更可贵的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创造价值,这是《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带给我们的生命启示。这个单元是用来学习在阅读时如何提问的。开篇就谈怎么提问,先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要提问。日常生活中,阅读对象不同,阅读目的不同,问题产生的契机和产生的问题的指向也不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有疑则问。疑问不仅与阅读对象、目的有关,还与阅读主体有关,排除知识背景的差异因素,对文字敏感的人,往往疑问更多——于无疑处生疑,有可能是敏锐,也有可能是想多了。这样看来,提问,可以看成是一种智慧——会用策略就是智慧。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前需要做一件事:针对提问策略了解学情。要让学生聊一聊:平时读书,喜欢提问题吗?会提问题吗?最好,引导学生举例说说;或者,结合话题,给学生一篇短文,让他们试着提提问题。为什么不直接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来做这件事呢?因为课文后面有四个现成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学生的思路,导致呈现出来的结果不是真实的学情基础。想象一下,学生阅读《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问题呢?针对课题,会有问题吗?针对五粒豆的不同“理想”和命运结果会有问题吗?针对某些词句会有问题吗?读完课文,针对整个故事会有问题吗?学生提出问题后,先别追问问题的分类和价值,先得判断一下:学生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这个很重要,这是学生的真实基础,兴趣所在,疑惑所在——给问题分类也好,区别问题的价值也好,都是针对语文学习而言的,并非针对生活阅读而言的——这一点,要看清楚。
《蝙蝠和雷达》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文章开头就很有匠心,题目明明是要谈蝙蝠和雷达,开篇却写黑夜里飞行的飞机。这种“不匹配”,就借疑惑激发了读者的兴趣——疑惑也就是问题:为什么要写飞机呢?这就涉及到了写法。针对写法、内容、启示等不同角度进行提问,拓宽提问的思路,正是这篇课文在单元学习中承载的重要任务。这篇文章的写法,是值得咀嚼的。除了开头的设计感,课文用了大量篇幅来写人们用实验探明蝙蝠能在黑夜里自如飞行的秘密。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写三次实验的过程?为什么第二和第三次放在一块儿写?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指向了文章的构思,指向了思维的品质。人们探明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不是研究的终点,更重要的是人们受蝙蝠的启发发明了雷达,有了雷达,飞机就能安全地在夜间飞行了。瞧,文章开头从飞机谈起,结尾又落在了飞机上,这种照应,自然,完满。这里可能还会生发出更有意思的问题:科学家是为了要发明雷达才研究蝙蝠的吗?显然不是,而是对蝙蝠能在黑夜里自如飞行的现象产生了好奇,才展开研究,雷达的发明,是研究成果的运用。前者是基础研究,后者是应用研究。如果学生读课文,能有这样的追问,是极其难得的。阅读策略的学习和运用,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更明确地学习课文的语言和表达方法,而不是学习策略本身。所以,在引导学生对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梳理和分类,进一步建立了对问题的认知,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提问的基础上,还是要基于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以及审美、文化(因文而异)的价值领悟等需要,细读文本,思考问题,解答问题。至于课后的第三个思考题,指向十分明确,就是提问策略运用的专项练习:从不同的角度提问题。与课文的学习不同的是,前者提问,是从泛泛地问,梳理总结出问题的共性和个性,后者是在提问时,就已经能够预设角度了。这,就是提问策略学习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呼风唤雨的世纪》
《呼风唤雨的世纪》作为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首先,题目就具有冲击力——“呼风唤雨的世纪”,一个“呼风唤雨”,就让读者充满了好奇和期待:那该是一个什么样神奇的世纪啊!又到底怎样神奇呢?谁能呼风唤雨呢?怎样呼风唤雨呢……问题大概会一连串地、快速地冒出来,驱使读者读下去。课文开篇就自信满满,骄傲满满,气势不凡,一个判断句独立成段,不容辩驳地宣布:“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样直接点题,开门见山,甚至有些霸气的感觉。遇到这样的开头,读者不自觉地就会产生问题:凭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自然段两个设问句又紧扣“呼风唤雨”联袂而来,回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当然是人类。”“靠的是科学技术。”如此笃定,如此骄傲,那么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到底创造了什么呢?再往下读,就会发现,科学技术带来了“发现和发明”,科学技术创造了“奇迹”,科学技术为人类生活带来了“美好”。为了突出科学技术“呼风唤雨”的本领,作者先拿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中“落后”的生活状态与20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成就进行对比,让读者产生共鸣。接着,作者列举了20世纪人类的发现和发明,指出了这些发现和发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最后,作者借罗素的话来肯定20世纪科学技术的伟大,并展望新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将继续创造奇迹,改善人类生活。一篇说明性的文章,通篇里都洋溢着自豪,都表达了对科学技术的赞美,读完全文,一定会有很多读者被感染,幻想和展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接着会为我们带来怎样更加了不起的新生活。这么梳理下来,我们发现,作者为了说明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行文思路是极具读者意识的,理清这一思路,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了解了文章的叙述顺序,还感受到了作者的匠心——这么读下来,肯定会感叹:是啊,20世纪真的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理解作者的构思,有两个问题可以思考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为什么要拿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生活状况与20世纪进行对比?在语言表达上,这篇文章也有值得品味的地方。一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应用,二是第四自然段第一句的准确用词(登上、潜入、洞察、探索)。前者可以结合对比写法的体会来理解,后者可以在检查预习时分享,也可以结合上段的第一个问题来品读。循着作者的表达意图,课后第三个思考题似乎是一个很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问题,也的确值得用其来促进学生对未来的展望。但是,这些问题似乎都缺乏质疑和批判精神,总是顺着文章的意图提问,也的确无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思维。如果学生能问出这样的问题:“现代科学技术创造的都是美好吗?”那将是难能可贵的,课堂上一定要议一议,甚至深入地讨论讨论。即便学生没有提出来,笔者觉得教师也有责任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不是否定科学技术对人类的贡献,而是要树立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意识。
《蝴蝶的家》
《蝴蝶的家》是提问策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既然是“略读”,当然重在让学生运用从前面几篇文章中学到的提问策略进行自主提问,并对问题进行自主甄别,从而帮助自己更好地从不同角度学有所得。《蝴蝶的家》是一个有意思的文本,从文体上看,这是一篇散文,是一篇表达了对自然界中小生命的怜爱之情的散文。作者并不是要向读者介绍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而是告诉读者他是多么关心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因为他担心下大雨的时候蝴蝶如何保护自己,即使一个女孩对他说一番安慰的话,他依然替蝴蝶着急。短短的一篇文章中,有12个问句,有的问句直接给出了答案,有的没有答案,没有答案的疑问又都集中在作者最关心的问题上:蝴蝶的家在哪里?面对这样一篇对很多充满关切之情的散文,学生会有怎样的阅读体验呢?学生一定会与作者的疑问产生共鸣: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这不是学习和运用提问策略的单元吗?“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大概是学生都会提出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语文学习价值在哪里?其一,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学生读懂了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其二,能提出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是怎样表达出作者对蝴蝶的关切之情的——为什么读了这篇文章,我们也情不自禁地和作者一起关心蝴蝶的家在哪里了呢?作者对蝴蝶的殷切之情,表现在细腻的担忧上——他替蝴蝶想了那么多,想得那么细,很多想法都反映出了他在生活中对蝴蝶有过细心的观察,这些都是出自他对蝴蝶的关心。其三,这个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从文本拓展开去,或者去查阅资料找答案,或者自己也去观察研究-语文学习与生活就建立起联系来了。这么解读,就是再次强调一点,学习提问策略,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读书提问的习惯,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也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甄别问题学习价值的能力,最终,是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会提问,能给自己的语文学习带来什么样的发展性价值。
(三)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具备一定的自学生字词的能力,生字词的教学应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检查自学情况。本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了三种特殊学习单元,即习作单元、策略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策略单元主要指向常用阅读策略的学习和运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继三年级预测单元之后的第二个策略单元,但因为新旧教材衔接问题,本年级学生是首次接触策略单元,提问是小学生阅读实践中需要经常用的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效率都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师要从学生成长需要的角度来理解策略单元的学习价值,更为注重关于策略学习的教、学、练。
(四)单元教学建议
1.重视引导学生借助提出的问题理解课文
本单元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提问方法的指导上,不能是学了方法,用方法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教学就结束了,还要进一步借助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本单元的目的是要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理解,提出问题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所借助的问题,既包括学习伙伴提出的问题,清单中列举的问题,也包括《一个豆英里的五粒豆》和《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后第三题,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借助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课文,是本单元教学区别于普通阅读单元教学的难点。因为现在是从学生出发进行教学,学生提出的问题完全是生成性的,不像一般的阅读教学那样,从相对客观的文本出发,方便预设,方便操控课堂。那么,如果在课堂上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教课文,需要教师对课文极其熟悉,能迅速判断学生提出的哪些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哪些问题大同小异可以合并,并迅速思考怎样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科书上编者提出的问题串联起来,又怎样从每个问题出发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以,为了降低教学难度,教师也可以把学生的问题收集起来,先在课下备好课,再去上课。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真实问题,再借助提出的问题理解课文,保证阅读的真实性。
2.要充分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
由于是语文学习,所以本单元教学强调教师或学生要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但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有一定价值的,是他们积极思考的表现。就像“什么是程控电话”这个问题,虽然对理解课文的帮助不大,但这个问题本身也是有一定价值的。因此,对理解课文没有帮助的问题,教师也要充分尊重,给予关注。如,可以鼓励学生课下过交流、请教、查资料等方式去研究。不要让学生感到自已提出这样的问题没有意义,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3.要多给学生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机会
学生不可能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就能自主、灵活运用提问方法进行阅读,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多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基于学生的真实问题开展阅读教学,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和思维水平的提升,促进学生主动阅读。紧承这个单元,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编排了“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的要素。一方面复习、巩固学到的提问方法,另一方面侧重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三篇精读课文都编排了一道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的课后题,《交流平台》则总结了几种比较常见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査资料、请教他人。“提问单元”虽然也要借助提出的问题理解课文,也有解决问题的环节,但主要是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解决。这里则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包括课后编者提出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再根据解决的情况给予指导,而不是一上来就一步一步地牵着学生走。需要注意的是,某些问题的解决,学生需要查阅资料、请教他人等,不是在课堂上能够完成的。如,《交流平台》中提到的问题一一为什么“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干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学生就没有办法在课堂上通过读课文解决。所以,本单元的教学要注意课内外结合,对于这类问题,可以先让学生课下试着解决,然后回到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再根据情况给予指导。当然,学生可能还是会提出一些对理解课文帮助不大的间题,对于这类问题,正好可以鼓励学生课下运用学到的解决方法试着解决。
(五)实施安排
分类 | 内容 | 课时 |
课文 |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 2 |
6蝙蝠和雷达 | 1 | |
7呼风唤雨的世纪 | 2 | |
8蝴蝶的家 | 1 | |
习作 | 小小“动物园” | 2 |
语文园地 | 交流平台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 2 |
合计 | 10 |
【说明】
在本单元课文的教学时间上做了一些调整,将《蝙蝠和雷达》调整为1课时。
调整基于如下的思考:本单元四篇课文,都围绕着提问进行训练。《蝙蝠和雷达》一文虽然是精读课文,但因为新老教材更替,上学期老教材中本文的内容已经学习过,可以就提问进行训练,将2课时改成1课时,留更多的时间给其他课文。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49个生字,会写41个字,会写46个词语,能运用形声字的规律主动识字。
2.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能在读中体会运用反复和不运用反复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3.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能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
4.能自主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5.能抓住家人与动物的相似之处,写出家人的特点。
6.能主动与同学和家长分享习作,修改不通顺的语句,体验表达的乐趣。
三、单元教学重点
(1)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活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逐步掌握提问这一阅读策略,提升思维能力。学习《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文,要鼓励学生针对课文的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读完课文把自己的问题写下来,再在小组里一起梳理问题,根据泡泡里的提示整理问题清单。泡泡提示的作用,是在引导学生看看自己是不是既能针对课文局部内容提问,还能针对整篇文章提问,初次拓宽学生提问题的思路。学习《蝙蝠和雷达》一文,引导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批注问题,在读完课文后再提出问题,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学习从内容、写法、启示等不同角度来提问,进一步拓宽了提问题的思路。第三篇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思考题引导的重点是甄别问题的价值,提高提问的质量。第四篇课文《蝴蝶的家》是对前面四篇课文学习中学到的提问策略进行综合性自主运用,帮助学生在阅读实践应用中养成提问思考的习惯,提高提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2)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本单元安排了习作《小小“动物园”》,让学生掌握如何抓住家人的特点,写出家人与动物的相似之处,能够清楚明白地把自己家的小小“动物园”介绍给他人,尽量选取印象深刻的一个故事架构文章内容。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和条理性。课堂中可以借助表格或思维导图,“画”出家庭“动物园”,根据家人的特点,与动物合理对接,自由创作。
四、单元重点活动
Ø 教学目标
单课目标 | 课时目标 | ||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 1.认识“豌、按”等9个生字,会写“按、恐”等18个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本内容,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姑娘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赞赏平实、仁爱、敬重生命的生活态度。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区分作者对五粒豆的两种不同态度。 4.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5.了解语言描写对人物心情的体现。 | 第一课时 | 1. 认识“豌、按”等9个生字,会写“按、恐”等18个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 了解语言描写对人物心情的体现。
|
第二课时 | 1.理解文本内容,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姑娘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赞赏平实、仁爱、敬重生命的生活态度。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区分作者对五粒豆的两种不同态度。 3.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 ||
6蝙蝠和雷达 | 1.能认识本课生字“蝙、蝠、盏、蛾、蒙、蝇、障、碍、摹、荧”。能运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启示、敏锐、障碍物、摹仿、试验、超声波、反射、无线电波、荧光屏”的意思。 2.能概括第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知道这一部分用了三组关联词具体地写出了蝙蝠夜行的本领大。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提纲详细复述三次试验的内容,借助图示详细复述蝙蝠如何探路及雷达如何工作的相关内容。 4.能联系课文内容,说清楚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猜测和假想,感受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精神。 | 第一课时 | 1.能认识本课生字 “蝙、蝠、盏、蛾、蒙、蝇、障、碍、摹、荧”。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启示、敏锐、障碍物、试验、摹仿”的意思。 2.能概括第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知道这一部分用了三组关联词具体地写出了蝙蝠夜行的本领大。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提纲详细复述三次试验的内容。 4.能联系课文内容,说清楚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猜测和假想,感受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精神。 |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 1.认识“唤、技、获”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技”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等词语。 2.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3.了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4.搜集科学飞速发展的资料,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 第一课时
| 1.认识“唤、获、赖”等12个生字,会写会写“唤、纪、技”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等词语。 2.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
第二课时 | 1.了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2.搜集科学飞速发展的资料,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 ||
*8 蝴蝶的家 | 1.认识“避、撼、喧”等8个生字,理解“轻盈、震撼”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4.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把问题分分类。 | 第一课时 | 1.认识“避、撼、喧”等8个生字,理解“轻盈、震撼”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4.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把问题分分类。 |
习作:小小“动物园”
| 1.学会在观察中发现书中人物和动物的对应关系。 2.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和内容的温馨感。 3.结合生活,展开联想,抓住特点介绍自己或家庭成员。 4.扩写绘本,学会抓住人物特点写一件事。 | 第一课时 | 1.学会在观察中发现书中人物和动物的对应关系。 2.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和内容的温馨感。 3.结合生活,展开联想,抓住特点介绍自己或家庭成员。 4.扩写绘本,学会抓住人物特点写一件事。 |
语文园地二
| 1.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2.对比形近字的用法,学习设问句。 3.积累古文名句和成语。 | 第一课时 | 1.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2.对比形近字的用法,学习设问句。 |
Ø 教学设计
课题 |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 类型 | 精读 | 课时 | 2课时 |
教学 目标 | 1.认识“豌、按”等9个生字,会写“按、恐”等18个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本内容,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姑娘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赞赏平实、仁爱、敬重生命的生活态度。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区分作者对五粒豆的两种不同态度。 4.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5.了解语言描写对人物心情的体现。 |
第一课时 | 第二课时 |
3. 认识“豌、按”等9个生字,会写“按、恐”等18个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4. 了解语言描写对人物心情的体现。
| 2.理解文本内容,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姑娘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赞赏平实、仁爱、敬重生命的生活态度。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区分作者对五粒豆的两种不同态度。 4.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
第一课时 | ||||
教学板块 | 目标指向 | 教学活动 | 评价关注点 | |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 谈话导入,对题目有初步了解 | 一. 揭题: 1.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故事。 2. 揭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正音:荚 读课题 3. 师:从课题中你能知道文章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吗? 4. 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豌豆中发生的故事。(随机板书) 第一粒 第二粒 第三粒 第四粒 第五粒 |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 读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 (一)读文整体感知 1.文章很长,共有24小节,课前已经请大家在预习时多读几遍。 听同学朗读,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二)理清文章脉络 1.老师为什么这样安排朗读?(文章分为四段,标段落符号) 2.为什么第二和第三段篇幅那么长? (二:五粒豌豆成熟了,被孩子用来当子弹,去了不同的地方。三:第五粒豌豆的经历,它和小女孩之间的故事。) 文章的主要内容要详写,本文正是围绕五粒豌豆的不同经历,特别是第五粒豌豆的经历来写的。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注意对写作材料进行详略的安排。 | 1、是否准确找到两个要点。 2、连词成句是否通顺连贯。
| |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 1、学习第一和第二部分内容 |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1.2节,思考五粒豌豆在豌豆荚里时,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快乐”:读句子 豌豆们在豆荚里快乐幸福地成长着。 (2)“不安”:读句子 豌豆坐在那儿越长越大,它们想,我们得做点儿事情啊。及第二节。 反问句 僵硬:肢体不能活动,不灵活。 “恐怕” 读豌豆的话,从对豌豆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他们的难过和不安。 (二)学习第二部分 师:豌豆们觉得外面似乎发生了一些事情,他们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接下去,他们会有怎样的经历呢?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 读第二段,思考讨论,五粒豌豆不同的愿望是什么?可以重点读一读他们说的话。(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板书: 2.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能从语言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让我们来读一读豌豆们的话。(出示豌豆说话的句子) 再次引读第五粒豌豆的句子,11.12节。 “裹”:缠绕,包扎。非常的难受。 “囚犯”:关押在监狱里的犯人。文中指:第五粒豌豆居住的地方就像监狱,说明他的生长环境很恶劣。 | 1、朗读时,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 |
四、小结
| 1、小结本课时内容
|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知道了五粒豌豆不同的愿望。第五粒豌豆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五粒豌豆各自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下节课学习。 | ||
第二课时 | ||||
教学板块 | 目标指向 | 师生活动 | 评价关注点 | |
一、导入新课
| 1、导入新课
|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知道了五粒豌豆不同的愿望。第五粒豌豆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五粒豌豆各自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 朗读情感到位。
| |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 (一)学习第三部分 1.第五粒小豌豆遇到了一个小女孩。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2.到了最后,小姑娘又是怎样的呢? 3.第五粒豌豆是怎样的长大的?小姑娘又是怎样恢复健康的? (1)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填空题。 小豌豆刚到长满青苔的窗台下的住下时,小姑娘身体非常虚弱,病得很厉害。 小豌豆( )时,小姑娘( )。 小豌豆( )时,小姑娘( )。 小豌豆开出一朵豌豆花,小姑娘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眼睛发着亮光。。 (2)小豌豆(长出了小叶子)时,小姑娘(觉得自己好了一些,心里很高兴)。 14到18节中的信息,读小姑娘和母亲的对话。 母亲的话中:“小花园”什么意思?只有一片叶子,为什么说拥有了一个小花园? 女孩的话:15节读出吃惊的语气,18节女孩对自己恢复健康有信心。 注:联系下文,从19节中的一句“因为它使女儿对生命产生了愉快的想象。”中也可以看出病重小女孩对自己的健康有了信心。 (3)小豌豆(顺着绳子使劲生长)时,小姑娘(能自己坐上一整个钟头,感到很快乐)。 19到21节中的信息。 小女孩的表现:第21节中描写小女孩表现的句子,特别是最后一句中,“亲吻”?(对小豌豆的喜欢和尊敬以及感谢) 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快乐,生活充满了希望。) 4.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 (随机板书:发芽、开花) (二)学习第四部分 1.我们知道了第五粒豌豆的结局,那么其他四粒豌豆的结局是怎样的呢?读22、23节。 2.掉到水沟里的那里豌豆真的是它自认为那样的了不起吗?作者为什么样要写这粒豌豆说的话? (不是,是一种讽刺。) | ||
三.总结 | 1.提升情感 2.质疑,梳理 | 1.提升情感 你觉得这五粒豌豆谁最有价值?为什么? 2.质疑,梳理 (1)课后问题清单,从两方面提问。 (针对课文一部分内容提问,针对全文提问) (2)读完课文,还有什么问题吗?把问题写下来。 仿照问题清单,交流有什么发现。
| ||
板书设计 |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不同的愿望 不同的结局 第一粒:飞向世界 被鸽子吃掉 豌豆 第二粒:飞进太阳 落到脏水沟里 第三、四粒:飞得最远 被鸽子吃掉 第五粒: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发芽、开花
|
课题 | 6.蝙蝠和雷达 | 类型 | 精读 | 课时 | 2 | ||
教学目标 | 1.能认识本课生字“蝙、蝠、盏、蛾、蒙、蝇、障、碍、摹、荧”。能运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启示、敏锐、障碍物、摹仿、试验、超声波、反射、无线电波、荧光屏”的意思。 2.能概括第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知道这一部分用了三组关联词具体地写出了蝙蝠夜行的本领大。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提纲详细复述三次试验的内容,借助图示详细复述蝙蝠如何探路及雷达如何工作的相关内容。 4.能联系课文内容,说清楚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猜测和假想,感受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精神。 | ||||||
第一课时目标 | 1.能认识本课生字 “蝙、蝠、盏、蛾、蒙、蝇、障、碍、摹、荧”。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启示、敏锐、障碍物、试验、摹仿”的意思。 2.能概括第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知道这一部分用了三组关联词具体地写出了蝙蝠夜行的本领大。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提纲详细复述三次试验的内容。 4.能联系课文内容,说清楚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猜测和假想,感受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精神。 | ||||||
教学板块 | 目标指向 | 教学活动 | 评价关注点 | ||||
一、谈话导入,初步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 1.说清楚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2.理解“启示”的意思。 | 1、板书“蝙蝠”、“雷达”,读词语,了解两样东西 2、补充课题,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3、读文找出文中写蝙蝠和雷达之间关系的句子。 4、用一句话说清楚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5、理解“启示”的意思,及文中具体指什么给了科学家启示 | l 读准生字读音的情况。 l 表达时的态度、习惯 l 语言表达的连贯情况 | ||||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 1、理解“摹仿”的意思 2、知道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初步了解文章结构 | 1、学习生字“摹”,理解“摹仿”的意思 2、围绕“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这句话提出想要了解的内容 1)蝙蝠是怎么探路的? 2)科学家是怎么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发明雷达的? 3、了解文章的结构 1)读文找到能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自然段。(6、7自然段) 2)思考除了这两个自然段,文章还写了什么 (1)1、2 自然段。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给飞机装上,使飞机能够安全飞行。 (2)3、4、5自然段。科学家看到了现象进而做的三次试验 | l 读准生字读音的情况 l 准确书写生字的情况 l 抓住关键词进行质疑情况 l 语言表达的连贯情况 l 读文章了解自然段内容
| ||||
三、研读第三自然段,了解蝙蝠夜行现象
| 1、简要概括第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知道第三自然段用三组关联词具体地写出了蝙蝠夜行的本领大。 3、理解“障碍物”的意思
| 1、概括科学家看到的现象 1)读文找出科学家看到的现象的句子。 2)出示第三节第一句 3)指导概括 (1)读懂句子主要讲的意思。 (2)理解“障碍物”的意思及文中具体所指 (3)理解“漆黑”一词的作用 (4)用“无论……都……”的句式概括蝙蝠夜行的现象。 交流:蝙蝠在漆黑的夜里飞行,无论怎么飞都能灵巧地避开障碍物。 2、体会“……而且……无论……即使……也……”三组关联词的表达作用 | l 提取信息、重组信息的情况 l 语言表达的连贯情况 l 表达时的态度、习惯 l 朗读时的态度、习惯
| ||||
四、研读课文4-5自然段,了解三次试验的情况,练习详细复述
| 1、理解“敏锐、试验”的意思 2、借助提纲详细复述三次试验的内容 3、说清楚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猜测和假想,感受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精神。 | 1、了解详细复述的方法 2、出示表格,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表格设计的合理性 1)分别出示三张表格进行对比 2)同桌讨论哪个表格最合理 交流:(1)试验条件一致不需要重复写 (2)试验结论需要写 3、了解并说清试验的条件、做法及结论 1)了解试验条件 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设置多而复杂的障碍物) 铃铛(方便科学观察) 2)了解试验情况 l 抓住动词,填写科学家三次试验的做法 l 填写三次试验的结果, l 说说科学家由三次试验观察到的结果得出的判断 l 知道第二、三次试验与第一次试验写法上的不同 3)了解试验结论 l 用“不是……而是……”这组关联词说清楚三次试验所得出的结论 l 了解试验结论是由三次试验的结果而得出 4、借助表格详细复述三次试验的内容 5、联系课文内容,合理推测科学家的假想,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1)了解科学家第一次试验时的猜想 2)了解并说清楚科学家做第二、三次试验时的假设 3)了解科学家进一步进行反复研究的原因,并说清楚科学家在开展研究时的想法。 4)了解科学家揭开蝙蝠探路秘密后,发明雷达时的假想 | l 提取信息,重组信息的情况 l 借助表格,抓住关键内容详细复述的情况 l 语言表达的连贯情况 l 表达的态度、习惯
| ||||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 感受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精神。 | 1、总结 2、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启示 敏锐 障碍物 摹仿 试验 2)借助表格,把科学家所做的三次试验详细复述给父母听 | |||||
板书设计 | 蝙 蝠 和 雷 达 (启示) 科学家 好奇 猜测 假想 探索 发明 无论……都…… ? 难道…… 试验 摹仿 配合探路? ? 反复研究
|
课题 | 7.呼风唤雨的世纪 | 类型 | 精读 | 课时 | 2 | ||
教学总目标 | 1.认识“唤、技、获”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技”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等词语。 2.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3.了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4.搜集科学飞速发展的资料,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 ||||||
第一课时 | 第二课时 | ||||||
1.认识“唤、获、赖”等12个生字,会写会写“唤、纪、技”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等词语。 2.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 1.了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2.搜集科学飞速发展的资料,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 ||||||
第一课时 | |||||||
教学板块 |
目标指向 |
师生活动 |
评价关注点 | ||||
一、导入 | 由题眼入手,让学生在谈话中自然融入文本。 | 一、谈话引入,发散思维 1.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学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威力。 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 3.根据同学回答,教师小结。 (教师板书:呼风唤雨的世纪 ) | 关注流利朗读课文的情况。 | ||||
二、创设情境,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 1.20世纪是个神奇的世纪,人类在这100年间发 明出了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人们真的能像神仙一样呼风唤雨、神通广大吗?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世纪,去看个究竟。 2.同学考虑: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讲的? 3.交流感受: 你觉得20世纪是个怎样的世纪?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再读课文。 课文主要讲什么? 从哪几个方面讲的? (3)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做好标志。 4.全班交流反馈: (1)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3)小组代表提出疑难问题,全班讨论。 | 关注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 | ||||
第二课时 | |||||||
教学板块 |
目标指向 |
师生活动 |
评价关注点 | ||||
一、导入 |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 1.听写词语。 2.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 关注学生的表达。 | ||||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集体朗读第1自然段,体会语言简洁的特点: 应读出“坚定、不容质疑”的语气。 2.学习第2自然段: (1)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化科学技术。” (2)出示句式:是谁来呼风唤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化科学技术。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同学比较,感悟设问句的作用。 (3)齐读第二自然段。 4)为什么说20世纪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能呼风唤雨? (二)学习第3、4、5自然段。 1.独立自由朗读课文第3、4、5自然段,给每一个自然段拟个小标题。 2.选择自身最喜欢或信息储藏最多的自然段,多读几遍。 3.教师出示三个专题: (1)昨天的幻想(第3自然段)。 (2)今天的实际(第4自然段)。 (3)明天的憧憬(第5自然段)。 4.出示研读方法: 1)找出最能反映本专题的词句。 2)细细品读这些词句,说说各自的感受和想法。 3)讨论怎样读好这一段落。 4)独立练读,再小组朗读相互评议。 5)小组互相交流,补充各自搜集、调查到的资料。 5.小组成员商量研读专题: (三)专题汇报, 1.汇报交流第3自然段──“昨天的幻想”:(1)举例说说人类是怎样“依赖自然”的。 (2)“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怎样的身手?结合所看电视节目谈认识。 (3)猜测古时候人们还会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梦想。 (4)结合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实际。 (5)你最喜欢哪些词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谈谈自身的理解和感受。 理解重点句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汇报交流4自然段──“今天的实际”: (1)书中举出了哪些科学技术成绩事例,涉及哪些方面? (教师板书:登上月球 潜入海底 洞察天体) (2)你还能举出哪些科技成绩方面的事例?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哪些便利? (3)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词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谈谈自身的理解和感受。 理解重点句子: 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教师板书:电视 程控电话 因特网) 3.汇报交流第5自然段──“明天的憧憬”: (1)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怎么谈科学?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描写科学意义的句子。 (2)说说“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体现在哪里?“为人类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体现在哪里?
| 关注学生的朗读及表达。 | |||||
三、总结全文
| 回读全文,抒发感受 | 1.为科学技术发明的奇迹而自豪,根据自身的体会、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师总结全文:我们在享受20世纪科技效果同时,也应该立志为21世纪做点什么?老师将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最主要的是:对科学的喜好;考虑问题的无限耐心;观察和搜集事实的勤勉;一种发明力和 | |||||
8 呼风唤雨的世纪 登上月球 电视 20世纪 潜入深海 20世纪 程控电话 洞察天体 因特网
|
8.蝴蝶的家 | 类型 | 略读 | 课时 | 一课时 | |||
1.认识“避、撼、喧”等8个生字,理解“轻盈、震撼”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4.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把问题分分类。 | |||||||
第一课时 1.认识“避、撼、喧”等8个生字,理解“轻盈、震撼”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4.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把问题分分类。 | |||||||
第一课时 | |||||||
教学板块 | 目标指向 | 师生活动 | 评价关注点 | ||||
一、谈话激趣,交流引入
| 谈话引入,发散思维
|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蝴蝶图片。 师:同学们看,看到这些蝴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你们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吗?看到大家急切的样子,老师也特别希望和大家一起去寻找蝴蝶的家,咱们一起去吧。(教师板书:蝴蝶的家) | |||||
二、自读课文,合作学习 | 1. 能自主认识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 能联系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 1.打开课本,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1)读一读: 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自身认为难读的多读几遍。 (2)想想说说: 课文主要讲什么? 从哪几个方面讲的? (3)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做好标志。 2.小组检查交流: 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读懂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好的读书识字方法。 3.全班交流反馈: (1)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3)小组代表提出疑难问题,全班讨论。 | 课堂倾听情况 (整节课均需予以关注) 课堂发言声音响亮,态度大方 (整节课均需予以关注) 正确朗读课文的情况 | ||||
三、紧扣课题,研读课文 | 精读课文 | (—)读课文,提炼重点。 1.教师配乐示范读课文。 在老师范读课文的时候,你可以打开书,去感知课文,也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一下作者所描写的情景。 2.生谈听完后的初步感受,提炼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你是从文中哪里体会到 作者为蝴蝶着急的?读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板书:下雨 着急) 3.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寻找答案,读的时候圈圈、画画、写写,然后与你小组的同学分享学习的收获好吗? 4.结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 (二)深化理解,体悟感情。( 第一自然段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天是那样的 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难为蝴蝶吗?” (1)理解“喧嚷”、“震撼”的意思,体会感情。 你有没有到过喧嚷的环境?这里是谁在喧嚷呢? 这里用“喧嚷“又说明了什么呢? 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说明了风雨交加的热闹场面, 让人听着心惊、看着害怕! 震撼:“山雨欲来风满楼”,当轰隆隆的雷声在 耳边响彻,当闪电咔嚓咔嚓地照亮漆黑的夜空,黑云在低沉的天空中翻着跟头,风又在疯狂地吹着哨子……哎呀!这样糟糕的天气,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你觉得蝴蝶能受得了吗?哪些句子说明了蝴蝶经 受不住猛烈的风雨呢? “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怎么禁得起这猛 烈的风雨呢?” (1)理解素洁、玷污。(指导本段朗读:) 素洁:文中指蝴蝶素雅而洁净。 玷污:弄脏。 (2)假如蝴蝶没有及时躲过猛烈的风雨,会出现 什么样的结果呢? 翅膀会被雨点打湿 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 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 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3)是啊!这轻盈的、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 的弱不禁风啊!同学们,说到这里,老师都无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 你们心里着急吗? (4)指导朗读:“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读出心急如焚的语气)下雨时,蝴蝶藏在哪里? (1)屋宇、麦田、松林、园中之花、老树干、桥 下、树叶下面……板书:猜想) (2)作者作了这么多种假设,下雨的时候,蝴蝶 是躲在这里吗?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说明作者平时怎么样? (3)我们都应该睁大你明亮的眼睛去发现,运用 你聪灵的耳朵去聆听,像作者一样,置身于、置心于大自然,做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 蝴蝶到底有没有家呢?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1)一位小朋友非常确认地说:“它们和我们一 样,肯定有家。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急忙飞到家里去哩!” 2)一个女孩对我说:“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 来,在阳光里飞,…………一定是这样的。” 小女孩连用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孩子们对蝴蝶的家的想象是确信不疑的。 一起读读吧齐读“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 一定是这样的。”表达对蝴蝶的祝愿。 5.点明主旨 你觉得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板书:关爱生命 心系自然) | 通读全诗的情况 关注交流想象及完整表达的情况。
| ||||
板书: 8 蝴蝶的家 下雨 着急 猜想 关爱生命 心系自然
|
课题 | 语文园地二 | 类型 | 综合练习 | 课时 | 两课时 | |||||
教学 总目标 | 1.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2.对比形近字的用法,学习设问句。 3.积累古文名句和成语。 | |||||||||
第一课时 | 第二课时 | |||||||||
1.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2.对比形近字的用法,学习设问句。 | 1..积累古文名句和成语。 | |||||||||
第一课时 | ||||||||||
教学板块 | 目标指向 | 师生活动 | 评价关注点 | |||||||
一、揭题导入
| 谈话引入,进入学习 | 这一单元学完了,我们有了许多收获。现在,我们来到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二,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板书设计:语文园地) | ◆发言的情况(整堂课均需关注) (站姿自然,态度大方,声音响亮的情况) ◆倾听的习惯(是否先听后动) ◆识字、读词的情况 | |||||||
二、学用结合 |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 1.交流平台 (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阅读的方法: ①阅读时要动脑筋,积极提出问题。 ②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③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④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板书设计:阅读的方法) (2)学以致用 爸爸是一只名副其实的“大老虎”,虎背熊腰,在家里威风凛凛,牢牢地统治着我和弟弟。放学后,我们写作业的时候,他就在旁边巡视,虎视眈眈,不放过我们的一举一动。谁要是胆敢溜出去玩,准被他的虎爪抓回来,狠狠地教训一顿。 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爸爸是一只名副其实的“大老虎”?(虎背熊腰、虎视眈眈) ②这个小片段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爸爸的?(外貌、神情、动作) 2.识字加油站 (1)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些词语。 (2)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 每一组字都是同一个字加上不同的偏旁,都是形声字,读音只是声调不同。 同学们可以根据每个字的偏旁来区分这些字的意思。 (3)结合偏旁,讲解汉字的含义
| ◆拼音拼读的情况。 ◆词语理解的情况。
◆小组比赛、合作的情况。
◆正确读句子的情况。 | |||||||
第二课时 | ||||||||||
教学板块 | 目标指向 | 师生活动 | 评价关注点 | |||||||
一、观察结构,认真书写。 | 1、了解左右结构的字的宽窄规律,进行规范书写。
| 一.词句段运用 1)你知道这些说法吗?选一两个说句子。 a.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第一句重复运用“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表达了当时的条件很差。 第一句重复运用“……的时候”,表达出这条狗在不同的情况下都会叫。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问号的用法,再照样子写一写。 a.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b.思考并说一说这是什么句? c.照样子,你也写一写吧。 难道地球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吗?当然不是。 师:设问句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师小结:设问句是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先提出一个问题,接着自己回答,即自问自答。设问句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板书:设问句 自问自答) 4.日积月累。 学习文言文里的语句。 a.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c.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 (1)朗读这些语句。 (2)说说句子的意思。(板书设计:说说句子的意思) a.意思是:谦虚好问的人气度就宽宏,自以为是的人气量就狭小。 b. 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c.不学习自能知道,不问别人自己就懂得了,从古到今做事情,还没有这样的人。 d. 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 (3)学生读读背背。 (4)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 ◆仔细观察,大胆交流的情况(笔顺与田字格位置) ◆认真倾听老师分解写字的情况 ◆认真书写的情况 | |||||||
二、借助拼音,积累古诗。
| 1、熟读并背诵古诗《鹿柴》,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 三、课堂小结,激发运用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阅读的许多方法,明白了形声字的特点,学习了什么是设问句,还学习了文言文里面的句子,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 ◆发言的情况(整堂课均需关注) (站姿自然,态度大方,声音响亮的情况) ◆倾听的习惯(是否先听后动) ◆朗诵古诗的情况 ◆仔细观察,大胆交流的情况 | |||||||
板书内容 | 阅读方法 形声字 语文园地 设问句 自问自答 说说句子的意思
|
课题 | 小小“动物园” | 类型 | 习作 | 课时 | 一课时 | |
教学 总目标 | 1.学会在观察中发现书中人物和动物的对应关系。 2.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和内容的温馨感。 3.结合生活,展开联想,抓住特点介绍自己或家庭成员。 4.扩写绘本,学会抓住人物特点写一件事。 | |||||
教学板块 | 目标指向 | 师生活动 | 评价关注点 | |||
一、导入课题
| 1. 通过生活积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谜语导入: 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老师也有喜欢的动物,大家来猜个谜语就知道了。 1.八字须,往上翘,说话好像娃娃叫,只洗脸,不梳头,夜行不用灯光照。(猫) 2.凸眼睛,阔嘴巴,尾巴要比身体大,碧绿水草衬着它,好像一朵大红花。(金鱼) 同学们都对动物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如果你把自己的家想象成一个“动物园”,是不是很有趣。 今天,我们的习作就是围绕“动物园”来写的。现在就让我们写一写我们的家人吧。(板书:小小“动物园”) | ◆认真倾听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思考。 ◆发言同学声音洪亮,让别人听得见。
| |||
二、初设情境,共同探讨
| 二、创设情境(动物照片) 理解人物和动物的关系 过渡:看完照片,我们认识了许多动物。提问:你最喜欢谁?你最喜欢他身上的哪个特点?(贴“特点”牌)这是从哪方面来描写呢?(板书:特点) 1.爸爸与猫(样子 性格):我爸爸胖胖的,很憨厚,像猫。(板书:样子 性格) 2.姐姐与鱼(本领):我姐姐游泳特别好,在水里像自由自在的鱼。(板书:本领) 3.爷爷与大老虎(性格):我的爷爷很威严,就像一只大老虎。 总结:把每一个人都比作一种动物,这是人物和动物的关系。通过每个人不同方面的特点,来描写人物。这在我们作文中也是常见的,这叫做“抓住特点”。这把金钥匙,你掌握了吗? 刚才我们是一段段来欣赏,现在我们整合全文,再来仔细品味一番,你发现每一段有相似的地方吗? (1)指名学生回答。 (2)教师引导并评价。 师:前面是介绍人,后面是说明人的特点。 三、习作构思 (一)仿照例子,趣说人物 要求:选择自己或是班上的一个同学来介绍,说特点,联想动物。 介绍自己 我叫________,是个小_____孩。其实呢…… 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种:可以按照方位变化来描写。 第四种:展开合理想象。 结尾: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总写) 2.在作文草稿本上列一个提纲。 3.交流提纲。 介绍家人 这是我的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呢…… 他/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自由思考 师:请你们根据游戏要求,大胆联想。 (2)交流分享 师:谁来试试看?(充分说) (3)评析总结 你们都能够抓住人物和动物的特点,展开联想。 (二)再读例子,理清特点 1.引导阅读,扩编内容 (1)引导看图。(抓住动作、语言、喜好等来写) (2)口头扩编绘本。 2.小结 师:恭喜你们又掌握了一把金钥匙,在写作中要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这样的内容才会精彩。 师:同时,通过动作、语言描写等表现人物特点,在我们的写作中是很常用的哟。 总结:我们知道写人物要抓住特点,通过这些方面的描写,展开叙述。同时,写作要围绕中心句来写,这样写出来的习作更加具体生动。(板书:抓住特点 要围绕中心句) 过渡:刚才你已经说到了自己或是同学的一个特点,接着,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叫做“谁是金笔小作家”。看看谁文笔最棒。 (三)游戏激趣,细写人物 “谁是金笔小作家” 要求:刚才你已经说到了自己或是家人的一个特点, 哪件事情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请你把这件事情写下来,并写一写你对人物的感情,生活在家里的感觉。字数不限。 1.学生写。 2.师巡视。 3.交流习作。(可叫一生先来改,教师再来评讲。) | ◆认真倾听的情况 ◆发现总结的情况 ◆发言同学声音洪亮,让别人听得见
◆认真倾听的情况 ◆介绍的同学声音洪亮,吐字清楚 ◆评价的同学对不明白的地方,有礼貌地提问 | ||||
三、分析小结
| 这节习作课,我们学习了写“人物”这样的文章,我们在介绍人物的时候,要抓住特点(性格、样子、饮食等),围绕中心句,详略得当,做到中心突出,感情真挚。 | ◆认真倾听的情况 ◆发现总结的情况
| ||||
板书设计
| 小小“动物园” 特点: 性格、样子、本领…… 抓住特点 要围绕中心句 |
五、单元作业导引
(一)单课作业设计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 《蝙蝠和雷达》 | 《呼风唤雨的世纪》 | 《蝴蝶的家》 | |
课前预习 | 1.借助练习册第一题自我检测读准字音的情况。 2.读通课文,在阅读时能积极思考,自主提问。 | 1.借助练习册第一题和第四题检测读文的情况。 2.读通课文,在阅读时能根据文章部分和全文分别提出2个以上的问题。 | 1.完成练习册第一题检测词语积累的情况。 2.结合课后练习二,尝试根据文章的内容、写法和启示提出3个以上的问题。 | 1.借助练习册第一题检测读字音的情况。 2.能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着分类。 |
书面作业 | 1.抄写词语。 2.完成练习册中的第2、3、4、5题。 | 1.抄写词语。 2.完成练习册中的第2、3、5题。 | 1.抄写词语。 2.完成练习册中的第2、3、4、5题 | 1.抄写词语。 2.完成练习册中的第2、3、4题 |
拓展阅读 | 阅读《荟阅读》中的《小青石》,边读边思考,把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 | 推荐阅读《荟阅读》中的《X射线的发现》,尝试解决课后问题。 | 阅读《荟阅读》中的《奇妙的互联网》,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 能筛选出小组中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
(二)单元作业
世界小学四年级第二单元单元作业
一、基础训练营
1.选出下面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蝙蝠(biān piān) 青苔(tái tāi) 系铃铛(jì xì)
荧屏(pín píng) 潜力(qiǎn qián) 家雀儿(qiǎo què)
2.看拼音写词语。
(1)这里既温暖,又;白天明亮,夜间黑暗。
(2)科技着人们的生活。
(3)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
(4)科学家经过反复,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3.形近字组词。
4.用“\”划去不是同类的词语。
(1)蝴蝶 蜻蜓 蚂蚁 蝌蚪
(2)麻雀 乌鸦 孔雀 蝙蝠
(3)花 电 雨 雷
(4)豌豆 蚕豆 土豆 黄豆
(5)嘴 身体 鼻子 耳朵
5.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飞机在夜里飞行。(扩句,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走了差不多半个小时左右才到家。(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蝴蝶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蝴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蝴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补充句子)
二、综合展示厅
1.有人说:“科学技术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着我们的生活,它的利大于弊。”也有人说:“科技的发展,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孩子沉迷网络,弊大于利。”你是怎么认为的?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本直通车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个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
2.为学患无疑,________________。
3.好问则裕,________________。
4.《蝴蝶的家》一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5.对于“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节日里总是鲜花盛开,现在豌豆花开了,所以“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B.孩子在节日里总是快乐的,小姑娘在那一天特别高兴,所以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C.小姑娘受到豌豆顽强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坐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她的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四、阅读检测台
(一)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1.“终于”一词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会写出近义词。
模仿( ) 清楚( ) 揭开( ) 安全( )
3.“秘密”具体指的是什么?用“____”画出来。(1分)
4.我会连线。
超声波 雷达的天线
嘴巴 无线电波
耳朵 荧光屏
(二)学会舍弃
艾里逊是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的一名教授,当时正准备建造一台40万电子伏特的加速器,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在导师费米的推荐下,杨振宁成为艾里逊的6名研究生之一。然而,在实验室工作的近20个月中,杨振宁的物理实验进行得非常不顺利,做实验时常常发生爆炸,以至于当时实验室里流传着这样一句笑话: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此时,杨振宁不得不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别人差。
一天,一直在关注着杨振宁的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泰勒博士关切地问他:“你做的实验是不是不大成功?”“是的。”面对令人尊敬的前辈,杨振宁诚恳地说。“我认为你不必坚持一定要写一篇实验论文,你已经写了一篇理论论文,我建议你把它充实一下作为博士论文,我可以做你的导师。”泰勒直率地对杨振宁说。杨振宁听了泰勒的话,心情十分复杂。要他放弃自己的计划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考虑一下,两天后再答复您。”杨振宁恳切地说。
杨振宁认真思考了两天。最终,他接受了泰勒的建议,放弃了写实验论文的打算。从此,他如释重负,毅然把主攻方向转入理论物理研究,最终于1957年与李政道联手摘取了该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杨振宁听了泰勒的话,心情十分复杂。”句中“心情”与“复杂”搭配恰当,请你再写几个与“复杂”搭配恰当的词语。(不少于3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这句笑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由于杨振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他接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放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了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获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杨振宁的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习作百花园
写作提示:
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你的生活,老师孜孜不倦地为你传播知识,同学默默无闻地帮你解疑……请选择一位你最想感谢的人,以“感谢你,________”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求感情真挚,写清感谢的原因。
六、单元学习评价
(一)过程性评价
评价维度 | 评价标准 |
课堂表现 | 1、举手发言前,能根据问题先思考,再回答。 2、能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不随意打断,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 3、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4、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遵守合作学习的规则,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 5、结合语文学习,写一个人,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 |
作业表现 | 1、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方面进行刻画来描写人物。 2、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不通顺的词句。 3、乐于书面表达,增加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
(二)单元练习
评价标准:
优秀:获得85颗☆及以上
良好: 获得75至84颗☆
合格: 获得60至74颗☆
须努力: 获得60颗☆及以下
【说明】
1.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结合单元目标,除了常规的课前预习和课后书面练习以外,我们增加了在课文批注出提出两到三个问题的小作业,旨在更好的落实“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一训练目标,在预习第三第四篇课文时,提升难度,尝试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内容提出问题。
2.关于练习册中的内容,《一粒豆荚里的五粒豆》第三题,《蝙蝠和雷达》第一、四题要求学生以此为支架,作为预习作业,为学生提供思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顺利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多读多练,方能顺利习得方法。因此,课外我们要求学生阅读《荟阅读》中第二单元的内容,进一步学习关于科技类的文章该如何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