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美育的课堂
小学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面临严重的挑战。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新课程进一步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音乐课程降低了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要求,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调整,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现实感受。传统的音乐教育以教师不停地教,学生不停地唱为方法,早已为学生所厌烦,更不可能感兴趣。而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又被止进课堂,使课堂更加无趣。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如何能把音乐课上得有声有色,如何让音乐课成为快乐的课堂,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美育的课堂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学习音乐新课标中的一些体会。
一、音乐课性质
新课标中对音乐课的性质实行了新的定义,即音乐课具有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人文性特别强调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这很清晰的说明了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这也指引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文化沉淀和音乐与文化的结合,教师个人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审美性强调”以美育人”,既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我认为任何一种教育都有其美育的特点,只是表现得方式不同而已,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尤为突出,但在实践教学中也很容易被教师所忽略,会出现重音乐轻美育的情况,需要教师自己跳出教学以外来突出美育的特点;学生在亲身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音乐课程基本理念
新课标的理念主要有五个内容: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审美为核心。
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但促进了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而且使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展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审美水平,已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以审美为核心。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一定要具有音乐审美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让学生“动”起来。这种“动”一是指身体的运动,二是指思维的启动。传统的音乐教育强调的是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本音乐技能技巧的培养。一般教师满足的仅是唱歌教学的标准化、模式化,要求学生整齐统一,音调准、节奏稳、动作齐。学生经常都是一味机械地模仿,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善于自己独立去理解、去想象,学生的思维从根本上就得不到开发,能力就得不到发展,教师就看不到学生进行创造性音乐活动潜在的本能,造成学生智力资源和创造资源的极大浪费。
转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应勇于打破以往的一些常规,把学生从根本上解放出来,让他们在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音乐活动中,不仅使用听觉,而且通过积极的想象和联想,加上视觉、触觉上的活动去把握,去创造。教学中,力求以通过音乐作品的音乐美和视像美来完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如《小宝宝睡着了》一课,我抓住作品的音乐美,视像美特征,紧扣音乐主题展开教学将学生带进音乐作品的意境之中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情感的体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那优美动人的旋律,宁静、祥和而又充满童趣的画面,再赋以教师优美的语言,一个缀满蓝色星星的摇篮挂在倒垂的柳枝上,可爱的小宝宝躺在摇篮里微笑着进入梦乡,学生无不为这美妙的音乐展开遐想,无不为这音乐而抒情。由此,再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让歌曲升华和再创造。
(二)从兴趣入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让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教师就必须以启发式、探讨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取知识,技能技巧。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学习、积累音乐文化的广阔天地。如:在学习《有趣的声音世界》中,首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让他们注意到身边的各种音源,乐器,音响,音乐。然后再让他们进行模仿,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歌曲《小青蛙找家》是一首活泼、跳跃、富有儿童情趣的歌曲。教学中以游戏为主,让一名学生扮演青蛙妈妈,另一部分学生扮演小青蛙,其余的当观众。之后请他们说说小青蛙找妈妈时的心情变化,如此切身直观的感受,让他们自然地体会出了歌曲的演唱情感。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生硬的说教好多了。最重要的是体现了新课程的以人为本,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
(三)注重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音乐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教学问题,而是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问题。只有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深刻变革,才能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当成传授知识与技能的狭隘眼界,才能改变那种一味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而不考虑学生的求异思维及具体体验的单向方式。这才可能实现音乐教学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动过程,实现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发展过程。在教四年级学生唱《我和提琴》这首歌时我就尝试着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一起讨论研究,最后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我先请学生看课本,仔细观察歌谱,找出最不能理解的地方发问。果然,一双双小手举起来:“这首歌是2|4拍的,第一拍就是休止怎么能按照节拍不唱错?”为什么第-、二、三段和最后两段的结尾是不同的,该怎么唱?等等,小小的几个问题,就像一块块神奇的魔石,激起了学生的心动的涟漪。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首先便有了一种很强的求智欲,迫切想解开这些疑问,在接下来进行集体研究讨论的过程,学生听得也就特别认真。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能够有一点看法,有一点问题,有一点收获,尽管也许只是那么一点点,但确实是他们所问,确实是他们所得。学生体验到了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成功中既发现了自身的能力价值又激起了个性的形成、创造了思维的发展,对学习也就更加充满了自信。在上课时,如果我们能多问问学生的意见,多采纳他们提出的建议,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懒”一点,在旁只是起到一个点拨、引导的作用;学生忙一点,忙着提出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方法。这样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而教学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四)以音乐人文为主干,科学处理教学内容。
新课标理念把“体现音乐文化价值,提高音乐文化品位”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新的理念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个深层的含义:音乐作品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音乐课程内容的实施要以音乐文化为主干,注重收集引导组合教学内容的人文性,帮助学生形成多元文化观,从而达到传承音乐文化,拓宽艺术文化视野,提高音乐审美情趣的目的。
我们知道,音乐的“人文性”就是音乐的本质属性,而不是某种非音乐的附加。所以在制定教案时,应加强对教材的研究,要注意依据音乐学科的人文性、审美性、和技能教学的特点,梳理施教的内容,优化教学的要点,以聆听为重点,以演、唱、奏为外显形式,听、唱、演、创整体推进。从某种意义上是教师对课程研制和将课堂资源进行二次加工的过程。
(五)以课堂适时评价为主干,提高音乐学习的兴趣和技能。
音乐教学中的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音乐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由于音乐课程中的作业主要是课堂的练习(如:听、唱、演、奏),根据教学需求,时而群体(如合唱、合奏、集体舞等),时而个体(如独唱、领唱、独舞、独奏等),因而教师课堂教学中适时的评价于学生而言,主要作用有:其一音乐学习兴趣的激发;其二音乐学习技能练习的激励。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音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要真正把新课标落实到每一节音乐课上,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音乐形象,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多一些理性的去思考,让学生能静心体验音乐的美,用心去表现音乐的美,使音乐课真正成为学生美育的课堂,让学生的人格的得到更好的发展。
顾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