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课标、思教学、促教研
陈 芳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1、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每门学科都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3、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4、特别突出了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5、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四大数学内容。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和实践。下面就自己学习《新课标》后的感受,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一、“四基”指引我关注学生基本思想的形成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很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训练基本知识,课后也反复进行练习。经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但明显发现,一部分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题型稍微变动,就无从下手,说明长时间只关注基本知识和基本既能,使得学生学得比较机械。就拿“作图”来说吧,从“作图”这项基本技能中,能看出学生基本思想是否形成和基本活动经验是否积累足够。在教学这个知识时,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掌握这个知识,我带着学生教一笔画一笔,更多的关注是否用铅笔和尺来画图,学生的作图步骤是否和你教的一致,画的结果是否正确,很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应该先画什么,怎么画等等。
“新课标”指出:“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积累,每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其实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想意义,再尝试自主画图,与同桌交流画法,老师只从旁指导,进行纠错。这种教学方法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时间也有效的还给了学生,相信课堂效率也一定能提高。二、教学活动注重实效。
二、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我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在平时教学中,我也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关注度不高,有时流于形式。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弱的。举个例子,给了3个数据,让学生提出问题,绝大多少学生只会想到利用两个数据提一步计算的问题,很少想到3个数据都用上,提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一些学生也不会联系到生活实际,把数据放在一个情境中提问。在解决问题方面,学生会写算式,知道每一步算式的意义,却不知道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注重对学生提问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以此为重,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三、更关注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远远没达到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少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克服困难的意志不坚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不够;不在意去了解数学的价值,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不会主动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勇于质疑的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还有待培养。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们应更加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好习惯,并多查阅资料,把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文化渗透到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数学修养,建构数学思想。
四、不断完善、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评价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交互化,继续坚持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生长环境、家庭状况等的不同,无形间造成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影响学生的认知,对学习、作业的态度。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看到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在认知、情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等各方面的确存在明显的差异,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和作业布置形式已不再适合如今的课程需求,所以我们教研组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开展作业分层设计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必要性。为了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也为了分层作业的顺利实施,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全班学生分为一、二、三批。三批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相对较低,接受能力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二批是智力因素较高,但上进心少,学习不刻苦,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这种学生学习潜力最大;一批的学生有较高的智力因素,反应敏捷,接受能力强,做题速度快,具有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层”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知识的难易、深浅程度、能力要求给予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起跑线”获得最优的发展。“练习”是在学习新课后,为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进行的活动。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研组主要采取以下的方法。
一、尊重个体差异,布置不同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激发积极意识。
不同作业的布置就能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使其发挥自己的特长。我们组的老师通过大组活动中的讨论与商量,达成初步的共识,由于我校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我们将分层作业的实施先从平时的小练习卷和综合练习卷入手。卷面中除了学生必须全都掌握的知识点外,为了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我们在练习卷中放入了一星、两星、三星的自选题。一星题为基本题,两星题为综合题,三星题为拓展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选择,不强求所有的题目学生都必须完成,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们惊喜的发现不同的学生对数学作业都表现出了比以往大地热情,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挑选符合自己的题目,作业正确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大大增强。经过一段时间后更有一些学生敢于向比自己高一层次的题型发起挑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每个学生在此过程中都达到了积极的情绪体验。
同时我们还在平时的作业中融入了“长作业”的形式,即每个年级制定一个与本学期所学知识相联系的生活问题,让学生通过调查取证,或以统计图的形式、或以填表格的形式、或以绘制社区图的形式完成作业。这样的作业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又培养了学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巧用评价机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由于学生选择作业的层次不同,题目的难易度也就不同,如果还是采用一样的评价方法,显然对学生是不公平的。而如果仅仅是在卷面上多打几个星,时间一长,学生的新鲜度就会降低,容易造成学生做作业的消极态度,于是我们组的老师们就商量得出一种新的评价机制:将平时练习卷中的争星活动与平时的测验成绩相结合,积满10个星就能为自己储值1分,主要是因为考虑到有的学生平时学习挺认真,可能由于一时的紧张或其它因素导致成绩不理想,学习情绪会受到影响,如果将自己平时作业中积满的分值加入到自己某次不理想的成绩上,相信学生的学习与作业积极性都会被大大调动起来。事实证明,经过半学期的分层作业实施,结合新的评价机制,让不同的学生看到了希望,让他们从不同的方面挖掘个人的潜能,从中深入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
通过以上做法,提高了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参与程度以及对数学作业的责任感,使不同的学生在作业中有自己的成功体验,得到一定的满足。真正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分层作业的布置不仅提高了各个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减轻了每位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当然这种做法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在下阶段的工作中应该将分层作业的布置融入平时的所有作业中,而不仅仅体现在个别上,真正做到作业的有效布置上,那么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在作业的题目上还要在多下功夫与时间去精选,作业的题型还需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那么我相信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
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新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我们应该把学和做结合起来,由理论到实践,多看、多读、多写、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