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世界小学

“依托区域资源构建学校老洋房探踪课程的研究”课题汇报
作者(来源):世小    发布时间:2011-06-07

依托区域资源构建学校老洋房探踪课程的研究”课题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下午好!

非常欢迎各位在百忙中来我校莅临指导科研工作,下面由我来向各位作“依托区域资源构建学校老洋房探踪课程的研究”的课题汇报。

我们学校坐落于环境优雅,人文底蕴深厚的武康路,在方圆1.73平方公里的地域内拥有近770座各式花园洋房,约占全市洋房数的39%,是名副其实的“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缩影。在这1180长的武康路上历史人物、民族工商业巨头,文坛泰斗,抗日将领,艺坛精英们曾在此驻留;更有一批颇具影响的科教文化机构在此创立。这对小小的湖南社区来说是个奇迹,对我们学校来说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资源。

于是2009年我们将“依托区域资源构建学校老洋房探踪课程的研究”进行了区级重点课题的申报,研究目标是:通过老洋房探踪课程的开发,探索并形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实施途径、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从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树立对历史遗产的保护意识

在这两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运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文献分析法和经验总结发法的方法通过三个阶段的稳步推进是此课题的研究获得以下几个主要成果:

 

(一)、资源特点和育人功能的分析

1、独特的校史资源,为学校开展“老洋房”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我们学校的前身由世界社于1936年创办的世界学校,原址就坐落在武康路393号(现为老房子艺术中心)。,世界社以从事出版、研究、教育和社会事业为宗旨,对中国近代的教育、中外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产生过重要影响。

当时的世界学校就是世界社其中的一个机构,由于教学理念、师资力量、世界社和国际图书馆的学术氛围,以及法租界的环境等因素,世界学校吸引了当时很多社会名流和富商子弟前来就读,有很高的知名度。学生中有孙中山的孙女、张静江的外孙、杜月笙的儿子等。荣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科学家高锟就曾就读于世界学校,他在《潮平岸阔:高锟自述》 中写道:世界学校学习的经历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这样独特的学校历史给予我们开展“老洋房”课程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养料。

2、特有的人文历史环境,为学校“老洋房“课程的开设增添了灵动和生机。

 武康路的历史并不长,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沿线基本建成至今不到1OO年。然而,这条小小的马路却有着其特有的历史。人物变迁和历史事件之丰富令人感叹。而且这些人、这些事件是与中国近现代历史有着密切关联的,甚至可以看作上海过去lOO年历史的一个缩影。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他的故居就是世界学校的原址;武康路117弄的铁门里曾居住过金融奇才周作民;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公馆就坐落在武康路401号那一幢典雅的西班牙式花园洋房里。而为大家所熟知的文学大师“巴金”、金牌导演“汤晓丹”、昆剧大师“俞振飞、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丹”、三毛之父张乐平等都曾经居住在武康路上。这些独特的人文环境,让我们意识到了教育的契机,他们融入了我们现今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从张乐平的漫画人物“三毛”中,同学们认识了张乐平爷爷,在为巴金爷爷百年诞辰的庆祝活动中,同学们更敬重这位伟大的文学大师,在一次次的参观走访中,同学们亲身感受到历史的变迁,所有这些,都为学校的“老洋房”课程的开设增添了灵动和生机。

3、独有的各式老洋房建筑,引领着我们走入建筑领域神圣的殿堂,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很好的载体。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史书。更确切地说建筑应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物化见证。由于上海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及人文环境,南北地域文化,中西方文化在这里交织、融合,上世纪2040年代在建筑领域集中出现了许多风格各异,造型别致,技艺精湛的优秀历史建筑,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更体现出了海纳百川,创新求实的“海派建筑”特色。乌达克设计的武康大楼,从西侧看,像一艘巨大的游轮一般乘风破浪;坐落在武康路口华山路849号的丁香花园,成就了华山路百年的尊贵;……每天的上学路上,同学们随手可拂过这些青砖白瓦,课余时间,同学们又在这万国建筑群中嬉戏玩耍,这样的得天独厚的环境更激发出我们要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建筑美的想法,

4、合理运用“老洋房”显性与隐性的资源功能,与学校育人目标相结合,在活动中感悟,在学习中提高。

一幢幢形态各异的洋房,它是一道道优美风景、一幅幅精彩的画卷、一段段鲜活的历史,

更是一本本活用的教材,其中蕴含着无数教育的契机和灵感,为达成学校的“知书达礼、开朗合群、情趣高雅、体魄健壮、视野开阔”的培养目标提供了广大的社会舞台和教育素材。

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生活的精彩,在实践中了解身边的历史,学校以“不动的洋房、生动的课堂”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

1)努力营造活动氛围,让学生了解洋房,感受洋房的魅力。

在确定了“不动的洋房,生动的课堂”这一活动主题后,学校首先在氛围营造上下足了功夫。每层教学楼的墙壁上有精心挑选的老洋房建筑的图片及文字介绍,图书馆里添置了许多相关的书籍,“老洋房探究组”成员制作的洋房资料、绘制的图画、拼搭的建筑都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

2)积极拓宽各种渠道,引领学生实地走访考察,开拓他们的眼界。

613是上海的文化遗产保护日,学校以此为契机将五月下旬的最后2周作为学校的老洋房节,虽说整个老洋房节只有短短两周时间,但这两周的时间老师们积极拓宽各种渠道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参观考察;采访居住在老洋房里同学和他的家长、邻居;观看影视作品;上网、去图书馆查资料;请社区专家作报告,还有与老洋房课程内容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等等,引领学生走进身边的老洋房,了解老洋房里的人事物情。真可谓形式丰富,手段多样。

3)紧密结合主题班队会,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他们的能力。

主题队会既是反映一个中队集体风貌的大好时机,同时也是展现学生自我风采的绝佳舞台。为了将“老洋房探踪”活动进一步展开,我校以“老洋房”为主题,开展“中队主题会评比”活动。如“聆听老洋房的声音”“快乐的老洋房之旅””“美丽的洋房,美丽的家园”“老洋房里的PARTY” “张乐平与三毛”、“我们从武康路走来”等主题新颖、内容丰富的主题会,将“老洋房”这一看似深奥的内容通过主题会的形式演绎得淋漓精致。

4)有机融合时事的活水,整合更多的资源,使德育教育有更丰富的内涵。

 第一届老洋房节我们把主题定为“身边的洋房”和“身边的历史”,以歌舞、小品、朗诵、DV故事、名家说史等各种方式娓娓讲述了他们眼中的武康路。

第二届老洋房节恰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的日子,而学校坐落的武康路又是世博游览的一条街道。于是我们将第二届老洋房活动的主题与世博会紧密结合,设计了老洋房与世博同行的活动主题,人人争做世博小讲解员、小翻译、小导游带领老校友、社区居民和外国又人游览武康路、参观校史馆。同学们发挥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了世博各国场馆、世博灯笼、低碳的机器人、环保车等,展现了老洋房里迎世博的精彩画面。
   
当同学们还留恋徜徉在老洋节活动中时,热热闹闹的庆“六一”的老洋房游园会又鸣响了开场锣:他们一路走来,两边是黄兴公馆、丁香花园、宋庆龄故居、武康大楼、湖南别墅等一幢幢丰姿绰约的老洋房,而滚铁环夹弹子贴鼻子吹鸡毛等一个个曾经风靡一时的弄堂游戏,又将“老洋房与老上海”结合在了一起,给“老洋房“赋予了新的色彩。

(二)课程目标的确定与课程内容架构

学校开设了“老洋房探踪”课程,是进行课题研究的主要的实践载体。为此我们确立了与学生认知水平和学校育人方向相符合的课程目标。

1、“老洋房探踪”的课程目标

1.引领学生围绕学校周边老洋房的“人、事、物、情”展开系列探索,了解上海洋房建筑的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并初步知晓中国和上海近代发展史的相关知识,感知海派建筑的特质。

2.通过欣赏、考察社区内的洋房建筑,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能力;拓展文化视野,增长社会见识。

3.在对老洋房相关“人、事、物、情”的了解中,引导学生感悟蕴涵其中的建筑艺术和人文精神;培养他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2、“老洋房探踪”课程内容

第一学期的学习内容老师安排了8个单元的内容,以“漫步武康路,观赏老洋房”为开端,引领学生的视点从学校出发,顺着武康路一线进行蔓延,观赏洋房风姿,了解社区风貌。再通过观赏学习西方古典建筑和上海老洋房的造型,使同学们知晓西方古典建筑和老洋房的建筑样式特点及建筑故事,初步感受建筑艺术的美,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第 一 学 期

主题、名称

知识(技能)要点

组织形式

具体内容

课时安排

漫步武康路,初赏老洋房

观赏学校周边及湖南社区部分优秀洋房建筑;知道一些典故、趣闻。激发学习兴趣认识保护老建筑的意义。

课堂教授

观摩视频

实地考察

探究交流

学习单

观看《漫步武康路》视频,知道武康路区域风貌的形成概况;讲述部分老洋房的“人事物情”的轶事;引导学生交流洋房故事。

4教时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辉煌的西方古典建筑

介绍西方古典建筑的主要风格及历史演变。

课堂讲授

学习单

介绍主要建筑风格特征:从古希腊、古罗马开始,再拜占庭式,罗马风和哥特式,文艺复兴式,新古典主义……等;古希腊的梁柱构造是重点。

4教时

力顶万斤话柱子

 

欣赏、了解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柱式特征

课堂讲授

学习单

比较、区分古希腊三种和古罗马的五种柱式。

2教时

立柱叠梁造建筑

 

学习多利克和古罗马爱奥尼克柱式的画法,拼搭古希腊建筑样式。

课堂教授

学生实践

勾描画出多利克和古罗马爱奥尼克或塔司干柱式。并用其与石横梁、山花组合拼搭成建筑立面的形象。

2教时

我们身边的老洋房

认识了解湖南社区及武康路沿线的主要洋房建筑样式。

课堂教授

学习单

认知比较社区内洋房的四种主要样式特征。进而了解海派建筑的特色和内涵。

2教时

远观形,近看花--老洋房的细节

描绘老洋房别具魅力的细部形象,感受其精致、典雅的细节美感。

课堂教授;课前可引导学生观察拍摄建筑细部以供描绘

描绘老洋房别具特色的窗户、门廊和阳台等优美造型。介绍四种墙面装饰特征。

2教时

扮靓老洋房

学习建筑物的基本绘画技法,摹画老洋房建筑。

课堂教授

添画洋房建筑细部,学生了解、介绍所绘建筑的样式特征。

也可在建筑图样上勾描形象和着色。

2教时

洋房写真画

写生洋房,运用简洁的线条表现洋房建筑的基本特征。

实地观察(结合洋房图片)

写生校园附近英国乡村式建筑

2教时

第二学期8个单元的的学习内容则侧重于引导学生“走进”老洋房,通过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深入探究、在了解老洋房的历史、典故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动手实践活动,如搭建洋房模型、我为洋房留个影、揉捏老洋房、拼拼老洋房、修缮老洋房、制作探究小报等形式让同学们产生心灵激荡和情感认同,进而感悟到老洋房建筑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培养其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

第 二 学 期

主题、名称

知识(技能)要点

组织形式

具体内容

课时安排

说洋房,道典故,知历史

了解湖南社区内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建筑及故事。引导学生产生情感体验。

教学资料和网络资料学习;

学习单

分为历史闻人,革命先辈,工商巨头和文艺精英等类别。讲述其中的人、事、物,感悟人文内涵。

4教时

小纸屋真模样

认识建筑纸模示意线;关注建筑模型的美观、精致度。

课堂练习

制作那门别墅纸模

2教时

我为洋房留个影

数码相机的基本使用法和建筑摄影构图知识。

课堂学习;实景摄影;学习单

数码相机的基本用法;

建筑摄影的构图知识;

实景摄影,交流观赏;

可参观“老房子艺术中心”,并摄影和完成学习任务单。

4教时

揉捏老洋房

运用合适的泥塑技法表现洋房外观;注重美观和准确。

课堂教授

运用拼贴泥条的方法制作陶土浮雕洋房一座

2教时

拼拼老洋房

在拼图游戏中熟悉英国乡村式建筑的特征

活动游戏

对照洋房图例,复习英式建筑特征;拼出世校建筑图样。

1教时

修缮老洋房,留存历史记忆

运用建筑对称性原理,修补缺损部位。认识保护历史建筑的意义。

课堂教授

把“破旧”洋房(世校老校舍)修旧如故。

1教时

探踪老洋房

上网查找或收集讲义资料,编辑美化洋房小报。

网络资料搜集,课堂学习,

网络学习,收集社区内老洋房的典故及建筑特色等资料;学习小报的编排绘制。(以校刊和手绘报为样板)

3教时

我的最爱:老洋房

展示洋房小报,交流学习心得。

课堂交流,互动评价

交流、评价小报特色

丰富老洋房见闻

1教时

 

在教学组织上除教师讲授、实地考察、动手制作、交流互动等形式外,老师针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设计了多份形式新颖、寓教于乐的学习任务单。同学们在完成的过程中既发挥了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对所获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插入任务单)

(三)集约化课程运行与管理

1、行政各部门分工不分家,各施其职

1)工作运转流程图:

校长室

明确活动主题

 

德育教导

制定活动方案

 

教学教导

学科渗透设想

总务主任

明确后勤保障内容

 

大队辅导员

具体措施的落实

 

班主任

具体贯彻落实到位

 

少先队干部

配合班主任开展活动

 

 

全体学生

参与活动的主体

 

教研组长

特长教师

 

后勤组

提供服务

 

任课老师

信息组

技术支持、校园网建设

2)行政深入工作链:

行政深入

排摸情况,想有关部门请求支援

召开年级组会议,确立活动内容

 

设计任务单,明确分工,实施方案

 

不断完善,落实到位

 

行政会讨论,

 

 

 

 

 

 


2、教师分工合作,各尽其职

在整个老洋房节活动中,学校的老师全员参与,为了便于工作的有效性,使每位教师明了本次活动中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及工作节点,我们将一学期的活动一任务安排表的形式进行告知,初步形成一个工作网络;

活动内容

活动时间

总负责

主持人

节目负责人

背景布置

场地布置

媒体音像

摄影

通讯报道

老洋房节开幕式

6/1

820~845

陈丕

张丽

顾薇薇、黄震丽、瞿卫芬

王红芳

王惠明

陆华

邵益

黄震丽

 闭幕式

6/15

820~905

陈丕

张丽

顾薇薇、华静岚、周国英、吴肖静、季芳怡、朱文

王红芳

王惠明

陆华

邵益

黄震丽

当然这只是一个比较粗的框架,也是学校层面的一个安排,那么如何在年级组层面推进呢?除了“行政深入工作链”的运作外,每个年级的老师也做到分工明确,大家建言献策,群策群力,各显神通。

附:第一届老洋房节年级组安排表:

年级

行政深入

节目排练

媒体制作

服装安排

老洋房DV

一年级

陈曦

华静岚

陈曦(拼图)

何叶叶

张雪祎

严雯

二年级

梁斌

周国英

乐晔飞

严玉娣

邵益

三年级

张丽

吴肖静

卜晓维

陆颖

陈芳

四年级

陈丕

季芳怡

瞿卫芬

洪晴

谢璟

五年级

葛梅琪

朱文芳

杨咏文

何子颖

顾薇薇

 

 

(四)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开放性评价

1、注重个体激励与开放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在探踪老洋房的活动中,少先队员是活动的主体,如何更好的提高少先队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自主合作、勇于探究的作用,学校大队部结合雏鹰争章机制发动队员从征集章名、活动策划、活动参与、争章夺冠,分层次,一步步引领队员积极参与,将争章激励与开放性的评价邮寄的结合起来。

雏鹰章

夺章要求

获章

人数

所占

比例

一年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我与三毛比童年”活动,能讲一个幸福童年的小故事。

二年级:以小组的形式参加一次对聂耳铜像的公益保护劳动,增强学生对城市雕塑的保护意识。

三年级:以小队形式开展“学做小记者”活动,走访一位老洋房的居民,合作完成“老洋房里的人和事”征文

四年级:开展一次参观宋庆龄故居活动,以小队为单位完成“实践活动任务单”。

五年级:以小队形式走访“巴金故居”,了解故居建筑的特点,以“拍一拍、画一画、写一写”等活动,共同完成一幅作品。

一:31

二、41

三、43

四、45

五、45

 

88%

87%

91%

96%

98%

一年级:通过参观张乐平故居,了解张乐平是我们

非常熟悉的“漫画人物—三毛”的作者,是我国著

名的画家。

二年级:通过考察聂耳铜像,了解铜像所在具体方位。并知道聂耳曾居住在湖南社区,在这里写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三年级:通过学生到“老房子艺术中心”的参观,

了解所在的湖南社区独特的建筑和历史,进而产生

对学校和社区的喜爱和自豪之情。

四年级:阅读宋奶奶生平写给少年儿童的最后一封

信《愿小树苗健康成长》,了解宋奶奶的生平事迹

和对少年儿童的殷切希望。

五年级: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巴金是中国当代文学巨匠,并了解他的代表作“家、春、秋”。

一:34

二、45

三、46

四、47

五、46

 

98%

96%

100%

100%

100%

一年级:收集和观看有关三毛的影片及漫画作品,与美术课相结合,让学生“画三毛”,并为“三毛设计一个新家”。

二年级:与音乐学科相结合——唱好国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唱好“义勇军进行曲”。

三年级:与拓展课相结合,在学生中开展“老洋房建筑模型“拼搭竞赛。

四年级:与语文课相结合,将参观考察的收获、感想记录下来,制作一张《我爱您——民族的精英宋奶奶》小报。

五年级:与专题教育相结合,结合“老洋房、老建筑”的居住特点,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居住情况,为老洋房的“防火难、逃生难”等问题开展调查,并开展“金点子”征集活动。

一:42

二、33

三、41

四、38

五、40

 

91%

94%

89%

81%

87%

 

2、注重个性发展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建立学生任务档案袋,把学生评价从根本上由量的评价向质的评价转换。教师面对全体学生,兼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量体裁衣,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价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让学生学有所长。

 

附其中一项活动的学生任务单和评价表:

“愿小树苗健康成长——宋庆龄故居”实践活动任务单

 

序号

 

写一写、填一填

学生互评

1

搜集关于宋庆龄奶奶献身民族解放运动的小故事

                                     

                                     

                                     

                                     

                                      

                                      

                                        

                                     

 

2

认真听讲解员介绍,仔细欣赏主楼里摆设,记下你印象最深的10件物品,以及它们的来历、放在什么地方

                                     

                                      

                                     

                                     

                                     

                                     

 

3

欣赏美丽的庭院风光,找一找一级保护、二级保护的古树、名树在哪里

 

1、庭院内有(      )株百年(    )树。

2、经鉴定,庭院里一级保护的古树、名树有2棵,一棵是(       ),一棵是(     ),二级保护的有(     )棵,其中香樟树(    )棵;广玉兰(     )棵。

 

 

4

参观宋庆龄文物馆,记录你最感兴趣的5件展品

我在宋庆龄文物馆里看到了:

                                     

                                     

                                     

 

 

5

回校后,将参观考察的收获、感想记录下来,制作一张《我爱您——民族的精英宋奶奶》小报

适时召开“民族精英宋奶奶——宋庆龄故居纪念馆”考察汇报会

1、交流宋奶奶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小故事

2、《我爱您——民族的精英宋奶奶》小报交流

 

 

“愿小树苗健康成长——宋庆龄故居”活动评价表:

评价要求

     自评

     互评

了解宋奶奶生平,完成小报设计

关心身边有困难小伙伴

完成贺卡制作

 

参加基地参观及相关活动

积极参与主题中队会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在这样的背景与基础上,学校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开放性评价上做了点以上的尝试和实践。

实践效果

(一)学生对老洋房的知晓度逐步提高

学生作为此项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开始老洋房节前对此类知识的了解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有的学生甚至对“老洋房”这个词都闻所未闻。很多学生就住在武康路上,却不知每天上学放学都与这些著名的老洋房擦肩而过。

但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对老洋房的知晓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以下这张图表是对三个阶段即启动阶段、第一届老洋房节和第二届老洋房节的学习和活动,学生对老洋房知晓度的统计。

在活动初期,发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率不到7%。而在第一届老洋房节上,学生对老洋房的知晓率达到了75%。在第二节老洋房节后知晓率达到了95%

(二)学生人文情感态度有了明显的变化

1、学生各自不同的体验形成了他们独有的情感

1)摸摸外墙 感受历史

老洋房一直给人以神秘的印象,四(1)班的吴悦凡虽然家住在华山路,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丁香花园,但他从没有停下脚步去一探究竟。自学校开展了老洋房活动之后,他从同学们的口中,听说了许多关于丁香花园的故事:这里原来是李鸿章住宅,园内种植了许多丁香树,李鸿章的大部分藏书藏在此地……渐渐地,他和同学们一样,开始对老洋房的探究着迷。

节假日里,同学们也没闲着,有的上网探寻老洋房的资料,有的端起相机为崇敬的名人居所留影,有的拿起画笔写生。大家把自己的搜集到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放在一起,相互交流,以便让更多的伙伴欣赏和学习。在西欧吴同学的征文中这样写道:“摸摸老洋房的外墙,听听风云变幻的故事,可以感受到,每一幢老洋房都记录着上海的历史,在这些历史中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落后要挨打的道理,这是在书上学不到的。”

2)学习知识   感染观众

五(1)班的周倩慧对少年报的记者娓娓道来,她说,让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是老洋房的建筑风格和设计。每天她都会利用下课的时间看看关于老洋房的图片,研究一下老洋房的一砖一瓦,这些洋房真是漂亮”

在采访中,四(1)班的谈艾祺对不同老洋房的建筑特色如数家珍。在613的“校史开放日上”,同学们的所学有了用武之地,他们用自编的讲解词,为社区的爷爷奶奶、老校友、外国友人等观众,一一讲述学校和老洋房紧密相连的历史。有一位老校友听了讲解,在留言本上留下了这样的话语:“历史资料保存的那么好,太不易了,世界小学的小朋友们太可爱了。”

3)情感升华  感触深刻

随着老洋房的探究的深入,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学生自创的作品,如舞蹈《英雄的赞歌》、课本剧《宋奶奶的成长故事》、诗朗诵《我的梦想我的歌》、《老洋房里迎世博》英语小品等,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上海近代人文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五(2)班的仇梦颖说,她自编了舞蹈《英雄的赞歌》,在跳的时候,一想到这首歌出自巴金的《团圆》,就更觉得心情澎湃了,再想到那部名噪一时《英雄儿女》,会对那些新中国的缔造者深为崇敬,对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加珍惜。

在探究中,同学们发现,有的老洋房旧了、破了,无人问津;有的成了温文儒雅的餐厅……随着时空转变,老洋房退出了历史舞台,有的甚至开始成为了要保护的对象。

现在,当学生走在武康路上,他们身边的老洋房并不再陌生,他们能指出哪里是张乐平的故居,哪里是黄兴故居,他们所了解的不仅仅是老洋房的外部特征,更是洋房里的故事。他们为洋房里的音乐着了迷,被洋房里人物的生活所吸引,他们体会到的是老洋房文化给自己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文化保护这一念想逐渐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虽然遥远的未来,他们并不一定都能因受老洋房的课程成为建筑专业的人才,但是在每个学生的记忆里都留存了这样一段关于老洋房的记忆,他们将用实际行动体现着对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三)教师的课程意识不断增强,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学校二年来的努力,“老洋房“这一教育资源已融入了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中,“老洋

房学生读物”的推广和利用,不仅作为孩子们茶余饭后的读本,班主任老师还将其引入了班会和午会课,作为补充教材的知识宣讲加深了学生们的印象。德育室、大队部将社会考察活动与区域资源进行整合,制定了《不动的学习、生动的课堂》世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将社会考察活动更系列化更课程化。对中对主题会的设计不仅可以看出老师们的用心良苦,也反映了老师们对老洋房这一课题的认同和理解。除了班主任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常将“老洋房”这一资源加以利用外,其他任课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利用老洋房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也都有很大的提高。美术课上,同学们端上了小板凳,在绿树环绕的树荫下,对着造型独特的老洋房画出它美妙的身姿;语文课上,在巴金散文“繁星”优美的语句中,同学们欣赏到那缀满繁星的夜空的美,感受着文学大师独特的魅力;科常课上,老师让同学们搭建了老洋房建筑,……通过实践,老师们纷纷感到,老洋房这一课题的开设,并不是给老师和学生增加负担,而是为老师和学生打开了另一扇窗,开拓了老师们的视野,丰富了学生们的生活。

(四)研究成果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当学校确立了“老洋房”这一建筑群体作为学校的科研课题后,学校就充用

了网络这一传媒,并在校园网建立了相关的老洋房课程的网页,不仅孩子们会在课余时间点击了解相关知识,我们的家长也很感兴趣,尤其是新生的家长在了解我们学校相关信息的同时,也了解到学校所开设的老洋房课程,激发了他们想让孩子进世界小学读书的愿望。

二年多来,我校师生积极参加社区的活动。学校课程班的同学参加了社区内画家张乐平故居的揭牌仪式;校史馆小讲解设计了参观邀请函,请社区学校的爷爷奶奶和社区居民来校参观校史馆并深受好评。

 学校还定期将刊有老洋房课程动态的校刊《世界风》定期发送到社区各个居委及共建单位,让居民们以此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动态。

与此同时,学校的课题开展也引起了许多专家的关注:上海市侨史学会副会长饶第扬老师、同济大学建筑系沙永杰教授和他的团队、上海时报付编辑乔争月老师专程到我校对老师进行了建筑文化漫谈及讲座,从近现代建筑讲到人文修养,开拓了我们的眼界,也为学校老洋房课程的推广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为学校拓展性课程的实施校本化开发提供了有效的经验和思路

在“老洋房探踪”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力军和具体实施者,只有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接受,才能激发教师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在校本化课程建设的初期,学校首先要与教师主动交流沟通,倾听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逐渐修正初步的设想,进而形成大家认可的思想理念,再制订较完整的课程方案。就如我们在“老洋房探踪”课程开设之初组织教师观看学校的校史及百年武康路的纪录短片一般,使广大教师对于学校开设这一课程产生认同。在学校的教代会上,我们请全体老师与外援专家一起进入老洋房实境,开展“头脑风暴,智慧激荡”。这些举措为今后教师开发、建设和实施课程的达成共识,奠定了基础。

两年多来学校组织了教师实地考察老洋房里的人物故居;多次聘请建筑专家和社会专业人士从多个角度为老师们宣讲上海老洋房文化和历史;购买大量与课程建设相关联的书籍史料,提供教师充分阅读、借鉴,汲取多方面的养料。我们还在校舍走廊内设立了洋房建筑图版,让教师和学生经常感受到“身边的洋房”,潜移默化地把洋房的建筑知识和文化内涵根植于心。

为了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情感,工会组织了“老洋房”的摄影绘画作品赛、 “老洋房诗歌、散文”创作比赛,让老师们从情感上对每天身处的这片社区产生了更多的迷恋与归属感;这一次次的学习实践活动让老师们从陌生到熟悉,从疏远到亲近。

另外,不同的课任教师立足所教学科的特点利用老洋房资源找到学科之间的结合点设计出了即渗透教学内容又能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教案,让这些教师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在策划,准备,实施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对课程的了解和认识,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认识到在拓展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中,学生既是课程的受益者,也是反映课程效能的评判者。我们要认真考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感受,把学生接受与否、快乐与否作为课程开发的原则跟尺度。所以我们在编写《老洋房探踪》这本学生读本时在内容选择和安排上避免三个缺失:人文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我们将武康路上的老洋房按建筑风格分为四个单元即:英国乡村式、西班牙式、法国文艺复兴式和现代装饰艺术派四种样式,围绕这些建筑中的人物轶事展开描述,金钥匙(主要是介绍这幢洋房的风格,是打开走进建筑艺术的钥匙),透视镜(主要是介绍这幢老洋房住过的主要任务和事件),七巧板(介绍老洋房有关的游戏,激发童趣),聪明屋(是知识的衍生和拓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每个单元有个超链接(是对本单元知识在内容上补充和拓展)。我们还设计了2人卡通人物洋洋和乐乐,寓意着我们快乐地探踪老洋房。在这书里我们还附送了一副老洋房探踪棋子,在棋谱上设计相关的小问题,既激发兴趣有温故而知新一些人文知识。棋子是卡通小白兔橡皮,很有童趣。在校本课程研发中我们深深认识到:只有我们聚焦学生,发展教师,才能让他们心中渗透,使他们能感觉到校本课程给予的自由和欢乐,真正做到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学生也会喜欢上这样的校本课程的。

七、思考

1、社区资源的利用与学校研究工作的整合还需进一步研究

学校周边的老洋房资源确实为学校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不少资源,而且湖南社区在学校研究工作前期就武康路一带老房子进行了研究,出版一本专著《庭院深深》,湖南社区学校也开设了老洋房研究学习班。我们获此消息也派担任老洋房拓展课的邵益老师参加过几次活动,但只停留在学习了解的层面上,没有利用好这么好的一个智囊团资源。其实很多活动和资源我们都是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合作、相互探讨,从而更进一步的推进我们的课题研究。但由于我们在这方面的整合意识不够强,所以在借助外力整合研究内容,增强研究效率,充实研究力量这方面我们还需再思考。

2、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活动形式上还需不断摸索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参与度、知晓度和积极性随着一系列活动的不断推进逐步提高,在活动设计和安排上课题组的老师也尽量立足学生的视角,以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开展,如老洋房中的人事物情通过老洋房游园会通行证、老洋房建筑风格的认识通过房子建模拼图赛等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有些活动学生主体的作用发挥还有待商榷,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如完成作业式的去做一些探究、参加一些活动,显得较为被动。如何利用这个载体在活动形式上求趣,在探究内容上求新,在活动过程中注重童趣化地评价,将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看作是不断尝试新挑战的一个个机会,将任务驱动变为行为活动,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不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的研究还需不断完善。

3、文化特色课程的内涵与学校培养目标的结合还需进一步探讨

学校新三年办学目标(精致化、国际化、人文化),我们将世界小学学生的培养目标细化为由英文单词“world”分解成的五个单词及其含义:(wide 视野宽阔;open开朗合群;responsible情趣高雅;lively体魄强健;dignified知书达礼)。如何在课程建设和培养目标上找到结合点,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后续的研究上要不断跟进的。

以上是我代表课题组向大家做的课题汇报,由于经验不足、水平有限,在内容梳理和研究成效上还比较粗糙,敬请各位专家、领导批评指正。

 

 

2011-5-5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