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的洋房 生动的学习
——浅谈“老洋房探踪”拓展课的开发与研究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史书。建筑不仅是一种工程技术,它更是人类最大的社会文化的物化。百年的武康路,全长不过1000多米,但却折射出中国近代史及现代史的发展轨迹。这一带的每一幢老洋房背后都有着挖掘不尽的丰富的教育资源。1936年,我校前身世界学校诞生于福开森路393号(今武康路393号),是民国革命先驱
一. 引领教师协同合作,走进“老洋房”,提高课程开发的意识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等概念在教师的视野里,不再是新鲜事物。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面临着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教育完全不同的"课程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力、志向、才干的培养问题没有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个性的直接影响,是不可能实际解决的。”他认为:“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下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对于“老洋房课程”这一“新”的知识,教师和学生在很多情况下可能同处一条起跑线上,作为被儿童看作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教师,如果在很多方面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不仅难以取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而且会影响学生求知兴趣的发展。因此,对于“老洋房探踪”课程的开发而言,前提之一是要明确: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课程的实施者、评价者。因为基层教师面临着如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转换角色与发展自我的问题,所以只有先引领教师了解课改背景下三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明确基于学校目前的主客观条件,开发“老洋房探踪”的拓展课程的必要性,教师才会真正进入角色,研究和开发才会起作用。
于是,从08年10月起,学校通过一系列活动形式引领教师了解三类课程的不同特点,走进新课程开发,走进老洋房。使教师对与“老洋房”相关的“人、事、物、情”都有了深层次地了解。
为了解学校创办人
以教师打破学科界限,召开的脑力激荡会的讨论结果来看,这样的跨界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教师们的第一次讨论结果是:依据本学科的学科特点,寻找与“老洋房探踪“相关的教学内容作为基础性学科教学的拓展点,在课堂上渗透,引导学生了解与老洋房相关的“人、事、物、情”。通俗地说,“面向全体,兼顾个别”。“面向全体”是指通过学校每学期定期组织的老洋房节,让每个在世界小学学习过的孩子,为自己学校所在的这片特殊地理区域而自豪,并能说出几幢经典的老洋房及其背后的名人轶事,从小树立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兼顾个别”是指在通过在自主拓展课上的学习,能激发一些本身就对建筑有兴趣的孩子的更深层的探究意识。
于是,在假期过后,全校教师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人人围绕老洋房拓展课程的总目标设定了符合本学科本年段特点的分目标并设计了一份教案。
以语文学科为例:低年级的语文教师设计了“看一看、说一说”的看图说洋房的教学内容;而高年级的语文学科教师以“走进巴金”为主题,结合课文中的名家名篇,设计了名片赏读的教学活动;数学教师结合教材中涉及到计算图形面积的知识点时,设计了以“装修老洋房”为主题的综合运用练习课;美术教师结合教材中的写生练习设计以“黑白色彩下的洋房”为主题的老洋房写生课;音乐教师收集到一些影响了几代人的歌曲,如《卖报歌》、《红色娘子军军歌》、《游击队之歌》《少年先锋队队歌》而这些词曲作者恰恰都曾生活在武康路一带的老洋房里。于是设计出了适合不同年级的音乐欣赏课。……
虽然教师们都设计出了教案,但是从学校角度及课程的整体性的角度来看,这些教案和活动方案,在年级与年级之间,系统性不强,学科之间的关联度也不够。
于是,在丁香花园进行的第二次讨论会上,全校教师边欣赏着丁香花园中西结合、别具特色的建筑,边集思广益,一致同意以“老洋房节”的形式开展实践研究。
以学校的首届“老洋房节”为例,在为期两周的时间内,由德育室整体策划学校的总活动方案,然后由各年级的子方案责任人牵头,相关学科教师协同参与制定年级活动子方案。这样就形成了一条主线统领,多个分支同时推进的活动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观察、发现、感受、比较、分析、探究,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大家一致认为这样做,强调了“整合”的功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团队作用,教师们围绕年级组的主题确定修改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这样就把原本一节节不同学科的课整合成了一个年级的活动方案。
(学校方案及年级方案附后)
二、 关注师生情感体验,亲近“老洋房”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进行认知性的学习,也进行情感性的学习,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把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结合好,以充沛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教学技巧,精心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所以,对于“老洋房探踪”课程而言,我们坚持的是“情感第一、认知第二”的原则。
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将课程实施的载体从课堂教学拓宽到主体性的德育活动中,以丰富多彩的队活动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亲近“老洋房”。师生双方均可通过主体性的活动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其次,情感体验也可以疏通教师与活动,学生与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方面的渠道。
以教师的情感体验来说,大家普遍反映,对于身边的老洋房,每天在这条武康路上往返,可能就是见得太多了,反而有些熟视无睹,到了学校要开发老洋房课程了,忽然间,眼睛一亮,原来身边有那么好的资源,尤其是经历了老洋房节之后,才真正看清了“老洋房”的魅力,“老洋房”所承载的人文、历史的厚度,也又一次感受到全体教师群策群力所展现出来的非凡的才能。
尤其是随着探究地深入,许多教师在深深感受到海派建筑的艺术魅力的同时也得以渐渐拂去历史的尘埃,得以重新客观审视那些曾经叱诧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名人的功过是非,真正地补上了一段历史课,从而感叹自己的知识面还有待拓展。这种自觉的发自内心的体验恐怕也非一般的教师培训所能获得。
“老洋房节”虽然结束了,但我们探寻的脚步并未停滞。不仅学生们从这次活动中长了见识,了解了自己身边这些洋房的历史和故事。作为老师的我也被老洋房的魅力所折服。我想在今后的学习中,会不断追寻先人的足迹,探访历史的画面,揭开其中神秘的面纱。
对于学生来说,老洋房带来的新知识、新感受是在基础性课程中无法体验获得的。课程开发前,很多住在武康大楼里、或武康大楼边上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它的门口那块“市级保护”的铜牌意味着什么;有在“丁香花园”吃过饭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当初他的主人与中国近代史的关系是那样紧密;多少喜欢“三毛”的孩子不知道他就“诞生”在离我们这么近的地方;在探究实践中,同学们发现,有的老洋房旧了、破了,无人问津似乎退出了历史舞台;有的已经几易其主,如今又成了在沪工作的外国朋友青睐的住宅;有的被改造成了充满欧陆风情的餐厅重新成为亮点;更多的洋房正随着世博会武康路一条街的综合整治被重新修缮。他们身为诞生在老洋房里的学校的新主人,一种自豪感与责任感油然而生。
此外,通过表演、通过走访、通过摄影绘画等各种形式,学生对这些连他们父母都未必知道的信息开始或多或少有了了解、有所感动,这远非一节常规的教学课所能办到的,而与此带来的兴趣培养(包括绘画、摄影、建筑、工艺制作等)一定会对他长远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影响。
三. 依托社区互动交流,共享“老洋房”
我校地处人文环境极佳的湖南社区,老洋房课程的开发得益于丰富独特的社区资源。我们认识到,要以课程的开发为契机,充分的利用地区优势深入的挖掘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服务于社会等思想的教育,使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受到良好品德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双赢!
一年多来,我校师生积极参加社区的活动。去年年底,学校课程班的同学参加了社区内画家张乐平故居的揭牌仪式;今年年初又成立校史馆小讲解员队伍、定期开放陈列馆,让更多的社区居民来了解学校、认识学校并宣传学校。例如在
其次,以“老洋房课程”为突破口,与社区学校形成课程的共建。我校派驻专职教师参加社区的老洋房课程建设,并聘请社区学校的专家、志愿者为校外辅导员走进学校,参与研讨并为全校师生开设建筑历史的讲座。
在社区的牵线下,我们还联络到了参与策划武康路风貌保护街规划设计的同济大学建筑系沙永杰教授和他的团队。他们无私地提供了我们更多关于武康路一带历史风貌及建筑特色的专业资料并为能在一所基层的小学看到这样一门与老洋房相关的课程而欣慰。
学校还定期将刊有老洋房课程动态的校刊《世界风》定期发送到社区各个居委及共建单位,让居民们以此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动态。
走过73年的风雨,世界小学新的发展得益于百年武康路的深厚底蕴,“老洋房探踪课程”的开发更是得益于此,我们所做的尝试还刚刚只是开始,如何更好地将此门课程的开发与学校的办学理念更好地结合,如何在课程开发的同时建立起有利于教师团队开发的机制等,都将是我们不断探索的内容!
附: 首届老洋房节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托湖南社区地域资源,通过丰富的少先队考察活动挖掘探踪武康路上的老洋房,开阔眼界、陶冶情操;通过富有实效性的与“老洋房文化”相关的班团队活动,引领学生初步感知海派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二、活动要求:
1、围绕各年级的分层目标,开展少先队社会考察活动,完成考察报告。
2、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利用黑板报、展板、橱窗、红领巾广播台等宣传途径介绍武康路上的老洋房文化
3、进一步推进“老洋房探综”拓展课建设,提高品质,不断丰富学校一校一品的内涵。
4、借助社区学校力量,加强联动,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5、收集资料,积累经验,为课题《不动的洋房,生动的学习——依托区域资源构建学校文化特色课程的研究》做好准备。
三、具体要求:
六个“一”:1、参加一次社会考察活动
2、听一次专家辅导讲座
3、上一堂“老洋房探综”拓展课
4、画 (拍)一张你最喜欢的老洋房
5、介绍一幢你最感兴趣的老洋房
6、完成一份探究作业
四、日程安排:(略)
以三年级组的整体活动方案“走进黄兴旧居”为例
时间 |
活动名称 |
活动目的 |
负责人 |
6、2 |
参观校史室 |
通过参观校史馆,进一步了解学校的背景及优秀的传统,激发身为世界小学学生的自豪感。 |
卜晓维 |
6、3 6、5 |
黄兴其人其诗 |
通过黄兴生平小故事,知道黄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人,学习他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
黄震丽 |
6、4 |
采访黄兴故居的老住户 |
通过小记者实地采访,了解黄兴故居的变迁,直观地感受这栋建筑的风格特色。并间接地了解世界学校当年藏书楼的情况。 |
吴肖静 |
6、8 |
年级组采访成果汇报 |
通过小记者团的采访汇报,年级同学共享活动成果。 |
卜晓维 吴肖静 |
6、12 |
聆听专家讲座 |
通过 |
梁斌 |
6、8 |
观摩老洋房自主拓展课程 |
通过观摩,了解学校前身所在地黄兴故居的建筑特点,并通过互动参与的修补老洋房活动明白老洋房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树立保护老建筑的意识。 |
邵益 |
6、10 |
班级老洋房拼图比赛 |
通过拼图比赛,初步了解英式建筑的特色风格。对母校的老校舍留下深刻的印象。 |
何子颖 |
6、9 6、12 6、13 |
校史陈列馆开放讲解 |
通过成立年级讲解团,锻炼学生的组织及表达能力,在讲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小主人意识。为迎接世博来宾做准备。 |
乐晔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