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洋房特色课程之我见
吴肖静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史书。更确切地说建筑应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物化见证。由于上海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及人文环境,南北地域文化,中西方文化在这里交织、融合,上世纪20-40年代在建筑领域集中出现了许多风格各异,造型别致,技艺精湛的优秀历史建筑,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更体现出了海纳百川,创新求实的“海派建筑”特色。
屹立在上海街头的老洋房,从外在形态来看,似乎我们很容易地就能对他的建筑风格和设计评论一二,但是,正如学者宋路霞所说“读物质之楼易,读人文之楼难”。毕竟住宅是为人服务的,老洋房的房屋主人与建筑紧密相连,不了解老洋房背后主人的故事,老洋房也就没了灵性。况且,老洋房的主人许多都是老上海历史人物,一幢房屋一个业主即是老上海历史的一个片断。虽然房屋大多数已经易主,但是见证历史的房屋还在,这些历史遗产具有上海独特的人文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上海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而难能可贵的是几乎每一幢优秀历史建筑都可以同上海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中国近代的伟人、闻人,也包括反面人物,都在这些建筑中留下足迹。他们的典故、轶事恰恰是上海近代历史、甚至是中国近代史的生动写照。
学校地处的徐汇区湖南社区,在方圆1.73平方公里的地域内拥有近770座各式花园洋房,约占全市洋房数的39%,是名副其实的“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缩影。如社区内千米之长的武康路南段有同盟会肇始者、民国元老黄兴公寓;中段为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宅第;而北段则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丁香花园。还有民族工商业巨头,文坛泰斗,抗日将领,艺坛精英们曾在此留驻。这对小小的湖南社区来说是个奇迹,对我们学校来说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资源。学校可以藉此引领学生从一个侧面接触中国近代史、上海近代史;知晓近代海派建筑的特色及其文化内涵;感悟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增长社会见识,继而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培养“情感保护”的意识。
探宗老洋房的课程目标就是以依托社区资源,通过丰富的少先队活动来挖掘探踪武康路上的老洋房,开阔眼界、陶冶情操;通过开发设计具有实效性的与“老洋房文化”相关的班团队活动方案,引领学生初步感知海派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在课程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通过带领学生参观武康路上的经典老洋房,教师也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有所收获,而对学生来说,参观,聆听,采访住客,参加各项在老洋房中举行的活动,都能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了解老洋房。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将加强课堂教学与倡导实践体验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习各种洋房结构和形式,可以试着画画,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再带领学生走进社区,看看真实的洋房,用立体的洋房进行讲解和介绍,也尝试让学生写生,使学生对洋房的认知有一个真实的感触。同时,我们也注重历史的渗透和学习的连续性,通过采访的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采访的部分要求和内容,培养了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也让学生在采访的过程中,了解了每一栋洋房的故事,或许是洋房的历史来源,或许是洋房的变迁,也或许是曾经居住在洋房内人物的故事和背景,对于这些内容的了解,加深了学生探求的欲望和对洋房的情感。我们更注重洋房的延续和发展,尽力营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加今天在洋房中举办的活动,从了解洋房的过去到现在,了解洋房的传承和发展,从过去走入今天,也更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历史悠久的洋房产生保护、发展的愿望。
学校坐落在老洋房鳞次栉比的武康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国际化、精致化和人文化,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视野开阔、开朗合群、情趣高雅、体魄强健、知书达礼的学生,在这些大背景下产生的老洋房探宗课则更能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色。
一、柔和各国特色,了解各国建筑与文化之间的差异。
湖南社区的老洋房形式多样,来源丰富,并不是单一存在的,从形式上来说,主要有法国文艺复兴式、西班牙式、英国乡村式和装饰艺术派及现代式公寓,不同的形式呈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而学生则可以通过老洋房探宗的学习,对不同国家的建筑特点有不同层次的了解。同时,每栋洋房都有着自己的故事,里面或许曾经住过美国人、或许曾经住过英国人、法国人,当然也可能曾经住过中国人、日本人,了解每栋洋房背后的小故事,就可以了解不同国家人群的一些特点和习俗,了解这些小故事,更可以加深对不同国家的印象。所以我们的老洋房探宗课并不是以单一形式呈现的,它柔和了各国的特色,也能让学生从学习中了解各国建筑与文化之间的差异。
二、紧握不同的关键点,以点及面渗透教学。
我们的教学形式从来不是一层不变的,我们教学的原则是少而精,贪多嚼不烂,所以,老洋房探宗课的教学从来没有固定的模式,或者同一个切入点。老师尝试寻找不同洋房的特点进行重点教学,有的精于建筑特色,有的长于故事背景,也有的善于历史沿革…那么老师抓住的就是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颇具特色的,让人饶有兴趣的点来展开教学内容,比如,巴金故居就重点讲巴金的文学作品和成就,丁香花园就重点介绍李鸿章的故事,武康大楼就重点说说它的历史沿革,学生对于每栋洋房有了解一个重要的点,而不是囫囵吞枣的咽下,却理不清思路。这是我们精致化办学目标的一个体现。
三、以学为基,渗透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情感。
无论是洋房还是个人,都不是能够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的个体,老洋房探宗的目的,也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洋房和洋房的人事物情,我们希望通过对老洋房的了解,能够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情感。人们常说“一千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那是来源于北京和上海珍贵的历史建筑和文化,百年上海滩所遗留下来的珍贵历史建筑也在不同的助力下慢慢的淡出人们的视线,也许是特殊的原因使他失去了原来的风貌,也许是不经意间受到了破坏,而更多的是因为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被认为的损坏或改造。我们不为学生下任何的评判,不是怎样做是对,怎样做是错?我们只是给学生输入更多的知识,让学生通过了解的知识进行自我判断,也相信,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历史文化建筑也不同的认识和感知,从而激发学生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情感。
老洋房探宗从来不是一门儿童文学课,而我们却努力尝试让它以尽量儿童化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试想,如果课程的教学围绕着什么叫哥特式,哥特式的房屋有怎样的特点?估计,不要说是学生,就是教师也教不下去,又怎能让学生产生兴趣。于是,在课程建设初始,我们就开始考虑用儿童化的语言进行教学,寻找儿童可能产生兴趣的点切入,组织各种儿童喜欢的活动等,我们立足儿童,以老洋房为基础,教学生要学的,学生能学的。看似枯燥的课程,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生爱学,老师爱教的课。我们好高却并不骛远,希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