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世界小学

“探踪老洋房”教学小结
作者(来源):世小    发布时间:2011-06-07

“探踪老洋房”教学小结

邵 益

本着对社区内“老洋房”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宗旨,学校开设了拓展课“探踪老洋房”,并由我承担了教学实践工作。为了使学生能对不动的洋房产生兴趣,并深入主动地学习。我对所收集到的各种资料、素材反复研判,结合平时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的认知能力和兴趣反应,我制订、安排了围绕“老洋房”人、事、物、情展开的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探究、学习实践活动。迄今我已在一边熟悉、整理资料,一边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拓展课程《探踪老洋房》的教学方案进行了多次调整修改,尽量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兴趣、能力特征。我把课程方案分为三大块面,即“老洋房建筑知识”,“武康路的人、事、物”和“探究实践”等。这三个块面既是相互联系,交替穿插,又是逐步递进的。如第一单元的内容是《漫步武康路,初赏老洋房》,就是使学生对学校所在地武康路及湖南社区的风貌环境和人文历史有个初步的综合认知,让他们对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方向有所准备,并形成一些概念。接着的一个单元我就向学生介绍西方古典建筑的发展历程,因为它们是上海老洋房的建筑渊源。然后再递进引导学生认识熟悉武康路上老洋房的建筑样式和“海派建筑”特点。

在教学组织和方式上我尽可能让学生做到真切感受,积极互动,参与实践。首先我将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制作成含有大量实物图片的多媒体课件,并附以学习任务单,便利他们对教师所提到的历史建筑、人物有直观形象的认知,留下学习的印记。如介绍著名漫画家张乐平时,我想方设法的寻找相关图片和《三毛》的漫画书给学生看,拉近他们与人物的距离,产生亲近感,进而学习感悟张乐平爷爷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其次,我还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实地探访老洋房的“人、事、物”。例如我和同学们曾数次参访张乐平旧居和黄兴公寓;现在黄兴公寓内的“老房子艺术中心”也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学习课堂;有时遇有与老洋房相关的展览,我们也不会错过,如设计建造老洋房的著名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诞辰纪念展和中国文化遗产日的开放参观活动等。由于学校周边即有成群的老洋房,我就安排同学们写生洋房或为洋房摄影,留下经典洋房的身姿。另外,即便是在教室里学习老洋房的建筑特征或建筑历史时,我也会安排动手实践的内容或新颖的作业形式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如讲授古希腊的柱式时,我设计了一份学习任务单,里面有选择连线题、是非题、绘画题和故事讲述等内容。同样在学习古希腊建筑特征时我还设计了一个用纸模板“造神庙”的作业。在拼搭建筑模型来认知建筑样式的活动中,同学们能精心搭建、制作建筑纸模;还能细腻地刻画出老洋房的精美造型。为让学生感悟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我安排了“修缮老校舍,留存历史记忆”的学习内容,使他们在“修复”建筑外观的游戏中把保护优秀历史建筑的意识悄悄地浸润在心田。

拓展课并不能局限于课堂和上课等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要利用好本社区这个难得的资源,就要让学生在校外也能自我探究学习。我有时会在某一单元结束后或寒暑假期开始前再延伸性地要求学生继续探究学习,如观察老洋房建筑的窗户、门楣、柱子等细节特征;或为洋房留个影――拍摄自己喜爱的老洋房;或上网搜集有关老洋房的人物介绍、典故等课外长期作业。2009年时,我们学习组的同学参与了“逸夫杯”小学生活动能力比赛,用紫砂泥建造了富有创意的老洋房形象,还获得了二等奖。这些活动使学生能即学活用,促进了效果,培养了其自我学习的能力。

在“探踪老洋房”的活动中,同学们欣赏到了“老洋房”建筑的艺术魅力,体会到了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更拓展了他们对海派建筑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的确,在不动的洋房建筑中,我们通过生动地学习,基本达成了本课程设立的目的。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