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世界小学

《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教学反思
作者(来源):季芳怡    发布时间:2009-05-18

《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是一篇老课文,根据教材及学生特点,设计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的教案,展示自己的特色。可以改变参考上的教学要求,甚至可以自定教学要求。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学设计不可面面俱到,要抓重点、抓关键。为此,我认真分析教材后,将要求定在学法教学上,教会学生理解重点句子的方法,仍通过“教、扶、放”,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

由“然而,有一件事却使他深感不安。”这一句的教学引入,指名感情朗读,找出关键词语“深感不安”,根据这个词语请学生提出问题:(1)“深感不安”是什么意思?(2)什么事使华佗深感不安?(3)“病孩疼痛,华佗为什么会深感不安呢?他有什么想法?”(4)“华佗深感不安,说明了什么?”根据这些问题,学生在找、读、品中理解了句子的意思,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接着小结学法:第一步:找关键句子 第二步:划重点词语 第三步:提合理问题。四年级的学生已基本有了质疑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如何解疑的能力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因此,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相关语句品读,逐步让学生学会释疑。

然后,请学生根据学法,合作学习,理解句子“看着这醉汉,华佗沉思起来:如果有一种药,让病人吃下去,也想醉了一样,动手术不就没有痛苦了吗?”交流时,学生因有“法”可依,效果不错。最后,让学生自学,理解“从此,华佗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一种中药麻醉剂——麻沸散。”学生能抓住关键词语“时时”、“处处”、“终于”品读、分析,感受华佗刻苦钻研的精神,从而体会“神医”的伟大。

李老师听完课后,向我提出了合理化建议:1、学法的总结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说,以加深理解和记忆。2、学法中可再增加“读”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有体现,可以放入学法中。

课后,我也进行了反思,虽然这堂课上得比较扎实,但也有不少遗憾:1、在教学最后一句句子时,原本我想让学生找出关键词是“终于”,但学生找到的是“时时”、“处处”,由于课件设计只点出了“终于”,所以只能刻意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终于”上,缺少教学的应变能力。 2、在让学生概括文中写华佗的两件事时,学生在简洁、明确方面做得很不理想,看来,概括能力的培养要花大功夫。

        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