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世界小学

《扬州茶馆》备课意图
作者(来源):朱文芳    发布时间:2008-03-10

扬州茶馆》这篇课文放在四年级第一学期,由于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的关系,学生学习课文肯定遇到很多困难,就是老师也是不能一下子就弄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的,因此要上好这篇课文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的。那么究竟难于把握在哪儿呢?正如卢雷老师所说:难在朱自清先生写出的茶馆的韵味是向我们展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于是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尽量营造一种情境,带引着学生由浅入深地钻研学习。

首先,出示“茶馆“一词,让学生说出茶馆是什么场所,老师陈述品茶是我国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南方、北方茶馆数不胜数;其次,初步了解扬州的位置,同时温故”扬“字的写法;随后引出课文的出处,为下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力图表述清晰自然,一上课就要充分地吸引住学生。

由于课文出现许多难读的生字,如:沏、兜揽、黯淡、滗、一撮、燥湿、咀嚼……等等,所以课前老师有意识的和学生共同预习了课文,帮助学生扫清了生字的障碍,基本上做到了初读课文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充分的预习也是进一步朗读读出感情的先决条件。

然后着重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大致了解。四年级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不必强调一步到位。让学生读课文后充分表达作者写了哪些吃的花样,老师采用找概括句:“有……有……还有……“ 反复训练说话的办法,学生不知不觉中懂得了文章的大致意思。这样也为深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学生说了第一节吃的花样以后,课文的教学进一步推进,老师带领学生配合读零碎小食的部分,让学生找出一个字来概括零碎小食的特点,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找得并不难,有了具体的抓手,有了说话的依据,降低了难度,却感悟了深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渐渐产生了兴趣,对七十多年前的茶馆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同老师适时地交待作者第一节写作方法,作者不光抓”香“字来描写。更通过描写摆放零碎小食的物件和炒白果的过程,把已经久远的茶馆氛围直愣愣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从而更能了解作者的写作特色。

这篇课文的知识技能方面最应该引导学生掌握的就是对烫干丝的过程的复述。复述是四年级的难点,强求一步到位是不符合实际的。这就需要体现老师从扶到放的教学过程。在这一部分的处理中,请学生找出烫干丝的动词,联系烫干丝的名称,找出烫干丝是分三步来写的:切丝、烫熟、滗干,让学生总结出原来烫干丝的名称就是它的制作方法。由于这一步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生很容易说出烫干丝的过程。同老师再适时点出可以描写菜的制作过程来把一道菜写具体的。

学习第三小节小笼点心,放手让学生反复朗读,力求悟出小笼点心“鲜“的特点来,再通过师生的反复配合朗读,让学生清楚知道小笼点心的馅儿有鲜美的 ……有新鲜的……还有特别的……同老师再一次适时告诉学生作者写作角度是抓住馅儿的料和吃到嘴里的感觉来表达出小吃的美味来。

接着引领学生想象面对如此美味的小吃出来者会怎样,而老茶客又会怎样,师生配合表述后既理清了作者写作顺序 ,更重要的是带出了课文第一句概括描写茶馆的语句“早上去下午去都是满满的“及时抓住”满、最“字让学生自然而然的道出课文不是光写吃的,是写出了扬州人的生活是有滋有味的。

在课堂教学最后环节的设计中,在总结全文内涵是恰当把握时机引出朱自清先生在原文中真挚话语“离开扬州,又走过七八处地方,再也没有吃到那样好吃的小吃“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出作者对扬州的特殊情结,也与作者产生共鸣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