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世界小学

世界小学三年级数学学科第五册第五单元教学指导手册
作者(来源):陈芳    发布时间:2020-03-01

目录

一、学年目标与学期目标............................................. 3

二、单元目标....................................................... 4

三、重点学习内容................................................... 5

四、单元教学设计................................................... 5

(一)教材分析..................................................... 5

(二)学情分析..................................................... 8

(三)实施安排..................................................... 9

(四)教学目标..................................................... 9

(五)教学设计.................................................... 11

(六)作业设计.................................................... 14

五、单元评价...................................................... 16

(一)单元评价表.................................................. 16

(二)学业成果双向细目表.......................................... 18

(三)单元试题.................................................... 19

   2019学年第一学期三年级第五单元评估卷

(四)评价要点和标准.............................................. 22

一、学年目标与学期目标

思学年目标

(一)三角形的分类

1、经历制作、观察、分类的探索过程,能根据三角形边的特点,将三角形进行分类。

2、通过折叠、比较等活动,认识并初步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二)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认识

1、联系实际,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知道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2、在结合实际的观察、描述、操作等活动中,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米的大小概念,逐步形成量感,并感受到面积单位在面积测量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面积

1、经历数方格等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面积及面积单位。

2、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经历将组合图形面积转化成基本图形面积的探究过程,初步体会运用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四)周长

1、通过操作活动,积累“周长”的经验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会利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能通过测量图形各边的长度求多边形的周长。

4、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活动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及类比,知道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第一学期

(一)三角形的分类

  1、经历制作、观察、分类的探索过程,能根据三角形边的特点,将三角形进行分类。

2、通过折叠、比较等活动,认识并初步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二)面积

1、经历数方格等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面积及面积单位。

2、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经历将组合图形面积转化成基本图形面积的探究过程,初步体会运用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三)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认识

1、联系实际,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知道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2、在结合实际的观察、描述、操作等活动中,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米的大小概念,逐步形成量感,并感受到面积单位在面积测量中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学期

(一)周长

1、通过操作活动,积累“周长”的经验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会利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能通过测量图形各边的长度求多边形的周长。

4、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活动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及类比,知道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二、单元目标

1、联系实际,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千米的量感,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并能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2、进一步建立1厘米与1米的长度量感,能正确地使用厘米与米这两个常见的长度单位,知道1米=100厘米,并能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3、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建立1分米的量感,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使用长度单位。

4、知道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之间的进率。

5、通过观察、具体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找出对称轴。

6、通过折、叠、画等操作活动,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并能根据其特征进行正确的判断。进一步认识常见的三角形,能根据三角形边的关系进行分类,在探究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逻辑性。

7、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并理解面积的含义,并能用方格的多少来表示、比较面积的大小,培养优化思想。

8、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米的量感。

9、通过观察比较,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体验,形成对“1千米”、“1分米”的量感

2、能进行千米、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

3、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4、通过观察、讨论,知道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角与边的特征

5、会用方格的多少表示面积

6、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7、认识面积单位:平方米,初步建立1平方米的量感

教学难点:

1、能将含有米与厘米复合单位的长度换算成厘米单位

2、根据不同对象填写单位长度

3、会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5、体会用方格纸表示面积的优越性,培养优化思想

6、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面积

四、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A.研读课标

核心素养

空间观念、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学建模、应用意识

单元主题

□数的认识               □自然数的运算 □小数的运算

□等式与方程的初步认识 □简单的方程及其应用

☑平面图形的认识及计算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及计算

□统计初步               □可能性

B.分析教材

知识编排体系

☑教材的自然单元□有关联的知识结构

 

主要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育人价值

☑渗透数学文化  ☑培养理性精神        

☑培养道德品质  ☑提升审美情趣

C.分析教法

教学方法

☑讲解法 ☑练习法 ☑演示法 ☑图示法 ☑谈话法 ☑发现法 ☑尝试法 □实验法 ☑情境法 □其他

教学手段

☑教具  ☑学具  ☑信息技术  □其他

理清知识编排体系

一上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对图形进行初步的分类。

一下

1.认识米尺,建立1米和1厘米的实际长度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

2.初步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和画整厘米的线段。

二上

1.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知道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知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二下

1.识别直角、锐角和钝角,在实际操作中了解角的大小。

2.识别三角形、四边形及多边形,知道长方形(包括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

3.知道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并能进行识别,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上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知道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 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对称轴。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3.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并能根据其特征进行正确地判断。

4.根据三角形边的特点,将三角形进行分类。

5.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6.初步体会运用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7.认识面积及面积单位。在结合实际的观察、描述、操作等活动中,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米的大小概念,逐步形成量感。

三下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分米,建立1平方分米的直观表象,知道与它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理解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初步学会运用估测的方法估计面积的大小;运用适当的分割、拼补等方法分析图形的组合关系,并寻找必要条件进行计算;在操作活动中,体会周长相等时,面积不一定相等。

四上

1.知道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掌握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2.知道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能识别线段、射线与直线;会用字母表示;了解线段与射线、直线的关系。

3.了解角的意义,知道角的计量单位“度”;知道周角、平角、直角的意义,理解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角,画指定度数的角;会计算两角之和或两角之差。

四下

1.认识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通过用三角尺画出直角、用纸折出直角等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垂直,能用直角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

2.利用三角尺中的直角,能过一点(直线上或直线外)画出给定直线的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知道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一点连接成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3.通过(同一平面)同时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来认识平行。通过用纸折出平行的折痕、将一个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延长等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平行。能在纸上过直线外一点,画出给定直线的平行线。

五上

1.通过操作、测量等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了解平行四边形对边相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知道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了解长、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通过割补等方法归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滲透图形运动和转化的思想方法。

2.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性,知道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知道运用割补等方法,探索三角形计算方法,初步会用公式和公式变形求有关数据。

3.在操作和测量等活动中认识梯形,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等特殊的梯形,知道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知道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知道运用割补等方法,探索梯形计算方法,初步会用公式和公式变形求有关数据。

4.能运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相关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5.认识组合图形,能运用适当的分割、拼补等方法明确图形的组合关系,并寻找必要的条件进行计算。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五下

1.初步学会运用估测的方法估计面积的大小。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对米和厘米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但对米和厘米之间的联系还没有系统的学习,本单元让学生认识另外两个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建立实际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对称这一概念是第一次接触,还有些陌生,但生活中有许多具有对称现象的事物,学生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及感性认识,并且在一二年级时已认识了简单图形(如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所以本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进行教学,发展空间观念。

三角形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二年级时已学过直角、锐角、钝角,并且知道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在此基础上学习三角形按边分类,通过动手“做一做”、“折一折”等具体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有关对称轴、边、角的特征。

“面积”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内容,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对于他们来说理解概念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辨析概念,初步体会到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并学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规则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学生在低年级时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生活中也能经常接触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头脑中已形成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象,另外,学生在前两节课时也已学习过面积及面积单位,这都为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打下基础。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让他们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索、交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亲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操作、猜想、验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安排

内容

课型

课时

千米的认识

新授

2

米与厘米

新授

1

分米的认识

新授

1

轴对称图形

新授

2

三角形的分类(2)

新授

2

练习

1

面积

新授

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新授

2

平方米

新授

1

(四)教学目标

千米的认识

第1课时

①   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②   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千米究竟是多长”,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第2课时

①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练习以米做单位的路程相加,初步认识以小数表示的千米(公里)数,并复习组合问题。

米与厘米

第1课时

①   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能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

分米的认识

第1课时

①   联系实际,认识长度单位分米(dm),知道1千米(km)、1米(m)、1分米(dm)、1厘米(cm)和1毫米(mm)之间的进率。

②   能根据不同的对象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轴对称图形

第1课时

①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②     在动手折和观察的过程中认识、找出对称轴

③     在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发展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的美。

第2课时

①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沿对称轴对折后左右两边图形完全重合。

②   能准确判断出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对称轴。

三角形的分类(2)

第1课时

①   用学具搭建各种各样的三角形,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并通过举例了解到生活中充满三角形的结构,体会探究的乐趣。

②   能根据搭建的三角形,按边的长短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能总结出: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第2课时

①   通过折叠,探索,初步体会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部分特征。

第3课时

①     进一步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面积

第1课时

①    知道并掌握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②    会借助透明方格纸的方格数来表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初步了解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数方格的方法。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

第1课时

①   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1cm2)的大小,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

②   会用厘米方格来表示图形的面积。

③   探索与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第2课时

①    探索与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平方米

第1课时

①    认识面积单位平方米。

②    会用平方米来表示较大图形的面积。

(五)教学设计

课题

米与厘米、分米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

2、联系实际,认识长度单位分米(dm),知道1千米(km)、1米(m)、1分米(dm)、1厘米(cm)和1毫米(mm)之间的进率。

3、能根据具体的对象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4、联系生活实际情况,体验长度单位的用处。

教学重点

1、将含有米与厘米复合单位的长度换算成厘米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形成1分米的量感。

教学难点

会读出以小数形式记录的身高,并说出其具体含义。分米的认识。

评价关注点

直观想象、空间观念、优化思想

教学环节

环节目标

师生活动

评价关注点

活动一

情景导入

1、老师想知道你们的身高是多少?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2、教师抽一名小朋友上来测量,报出数据,“小胖身高1米30厘米”。

能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

活动二

探究新知:

 

(一)厘米与米

1、谁能帮忙想一想,“1米30厘米”该怎么用cm作单位来表示呢?

2、请小组讨论一下,该如何表示。

3、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记录的方法板演。

4、交流:“1米30厘米”用cm作单位就是130 cm

5、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米与厘米

6、练一练:填写身高

师:我们的好朋友小巧、小亚、小丁丁很想知道自己的身高用小数该怎么表示,请大家帮助一下?(课件演示)

小巧:我的身高是1米28厘米。_____________cm        

小亚:我的身高是1米33厘米。_____________cm

小丁丁:我的身高是1米37厘米。_____________cm

(二)分米的认识

1、师:请大家看一下这些情景,你能填入适当的长度单位吗?

2、请小组讨论交流。

3、交流:马拉松长跑比赛全长42km   椅子高45cm   长颈鹿高5m   回形针长29mm

4、小结:在填写单位的时候,要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单位填写,要根据具体的对象进行选择。

5、师:现在,让我整理一下学习的单位,依次排列应该是怎样的?

6、生:千米、米、厘米、毫米。

7、师:今天让我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它就是“分米”。它应该排在米和厘米之间。(课件演示)

8、师:分米用字母表示“dm”。

9、师:1分米等于10厘米。

10、师:1分米大概有多长呢?请你想些办法把它记住好吗?

11、师:请大家一起来整理一下,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的进率。

12、小结。

联系实际,认识长度单位分米(dm),知道1千米(km)、1米(m)、1分米(dm)、1厘米(cm)和1毫米(mm)之间的进率。

 

 

 

 

 

能根据具体的对象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活动三

巩固练习

(一)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        )。

A、千米      B、米      C、分米      D、厘米

2、一支普通的圆珠笔的长度大约是15(        )

A、千米     B、米       C、分米      D、厘米

3、一块正方形的手帕的宽度大约是2(        )

A、千米     B、米       C、分米      D、厘米

4、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猎豹每小时可以达到115(        )

A、千米      B、米      C、分米      D、厘米

(二)填空:

70cm=__________dm        4000m=__________km

50dm   =__________m        5m=__________cm

6000mm=__________dm      30km=__________m

2m+60cm=_______cm        60cm+40cm=_______m

50dm-30cm=_______dm      5000m-4km=_______m

(三)比长短:

200厘米(    )3米        60分米(    )6米

1千米(    )900米        50cm(     )6dm

4km(    )20000m         50厘米(    )6分米

 

能根据具体的对象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活动四

总结

师: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帮助?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联系生活实际情况,体验长度单位的用处

(六)常规作业设计

课题

课时

内容

千米的认识

第一课时

1、练习册P65

2、补充实践作业

在你放学回家的路上,估一估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km?

第二课时

1、练习册P66-67

米与厘米

第一课时

1、练习册P68

2、操作作业:测量自己的身高,用于课堂交流。

分米的认识

第一课时

1、练习册P69-70

2、整理归纳长度单位及各单位间的进率

轴对称图形

第一课时

1、练习册P71-72

第二课时

1、操作作业:

结合学科竞赛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完成一幅轴对称图形的作品。

三角形的分类(2)

第一课时

1、课前让学生利用学具“小棒”搭三角形,看谁搭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最多?

2、课后完成练习册P72

第二课时

1、练习册P73

第三课时

1、练习册P74-75

2、补充练习:

①折一折、画一画

先画一个三角形,折一折,沿着折痕试着画一画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②在点子图上画出符合下列条件的三角形

面积

第一课时

1、练习册P76

第二课时

 

1、练习册:P77

2、补充练习:设计一个图形,使其满足以下条件

画一个占20格的轴对称图形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

第一课时

1、练习册P78

2、补充练习:请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面积为9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1小格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第二课时

1、练习册P79

平方米

第一课时

1、练习册P80

五、单元评价

(一)单元评价表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观察点示例

评价方式

学习兴趣

活动兴趣

●在课堂中折、叠、画等具体操作活动的参与情况。

●在生活中建立1千米的量感。

●从自身躯干上找“尺”估测1cm。

●在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大胆猜想面积的含义,敢于质疑,自主参与探究计算方法。

课堂观察

表现性任务

阅读兴趣

●通过查寻、阅读,初步体会面积源于生活,感知数学的价值。

●对方格纸等几何材料的兴趣。

●对教材中图文信息的兴趣。

探究兴趣

●对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有好奇心,有欣赏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在课堂上乐于动手实践,自主拼搭、作图、测量等。

学习习惯

交流习惯

●能听清老师所使用的规范数学语言并能独立进行简单的复述。

●能听清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且会思考,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遇到困难,能主动请教老师或者获得同伴的帮助。

●表达时自信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课堂观察

表现性任务

作业记录

操作习惯

●能听清操作要求,规范操作活动

●学会独立观察,能根据学习内容与图形特征,按要求正确分类。

●按要求完成画、折、拼等基本操作。

合作习惯

●在小组中乐于承担合作任务,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自觉主动接受同伴的好方法。

●在学生小组合作中学会交流,勇于和善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能倾听同伴的想法。

练习习惯

●做作业时要认真审题,格式规范,并保持簿本的整洁。

●做完练习能按要求自觉检查,并发现错误所在,及时及时完成订正。

●大胆的质疑、勇于探索释疑的方法,养成完成练习后自主整理错题集并分析成因的习惯。

学业成果

概念理解

●正确认识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知道1千米(km)、1米(m)、1分米(dm)、1厘米(cm)和1毫米(mm)之间的进率。

●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找出对称轴。

●进一步认识常见的三角形,能根据三角形边的关系将三角形进行分类。

●了解面积的含义,了解面积单位平方厘米(cm2)的含义,了解面积单位平方米(m2)的含义。

●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书面测试

口头表达

操作解答

作业分析

表现性任务

计算掌握

 

●能合理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图形的面积。

●会通过数方格或者割补的方法计算图形面积。

方法应用

●能根据实际需要筛选题中有效信息,进行合理分析,正确运用数学方法。

●在解决实际应用时,能够简单用自己的语言说清解题思路。

(二)学业成果双向细目表

内容

题号

能力描述

题量

识记

理解

运用

综合

一、填上适当的单位、单位换算

能分辨图中所示物体为面积单位或长度单位,并填入合适的单位。

66



√√


掌握长度单位mm、cm、dm、m、km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

66


√√



二、判断轴对称图形

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

44



√√


三、根据要求给图形分类

知道四边形的特点,能判断图形是否为四边形。

11



√√


能判断图形是否为三角形,并能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按边分、按角分)。

33



√√


四、比较大小

能对单位不同的数进行换算,换算后比较大小。

99


√√



五、画一画

根据所给图形和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图形。

22



√√


画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所有对称轴。

22



√√


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2



√√


正确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2



√√


六、计算图形面积

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2



√√


七、实际应用,计算路线

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知道1公里等于1000米。

11

f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