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世界小学

学习表中的课前预习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作者(来源):世小    发布时间:2011-10-12

学习表中的课前预习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陈丹

语文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必备的能力,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是对预习重要性的精辟阐述。

预习时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悟作品的思想的情感,能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强,学习也更主动、学习效果也更好。可见,课前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因此,充分发挥学习表中课前预习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

    近年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学习表的实施过程中,我对“如何通过课前预习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了有意识、有步骤的探索,从中认识到应通过四个层次来培养小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

1、             以教师指导为主的预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的意识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以至一生。我感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是教师自己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重点篇目的课文进行认真地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题。其次是注重课堂上的检测与落实,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不良习惯,做到“掷地有声”,落实到位。

具体来说应抓好这样几个环节:

一是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我在教学《放风筝》一课时,我在学习表的课前预习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课文,对文本由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训练了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二是查。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这时,老师应提醒学生请来工具书帮忙,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可让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我在学习表的课前预习中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比一比,再组词:

赢(      )肌(      )滨(      )重(     

嬴(      )讥(      )膑(      )垂(     

通过看似简单的形近字的组词,使学生对这些易混淆的字加深理解,夯实了基础知识。

又如在教学《完璧归赵》一课时,我在学习表的课前预习中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课题中的璧是指什么?这块璧的来历是怎么样的?

学生通过上网,图书馆翻阅资料,了解了《卞和献璧》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其进一步学习课文的渴望,同时在课堂上更易理解老师的讲授。

    三是画。画出关键词,重点句段。说说自己的理解。我常在课前预习中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如“---”“──”“~”“√”(依学生喜好而定)勾画文中的重点、难点。比如在教学《看不见的爱》一课时,文中有一句话“总会打中的,关键是做了没有。”具有统领全文、揭示中心的作用,就可以在这句话的下面画上一道“---”。另外,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在上课的时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分享。

    四是问。课堂上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心态,我在给学生讲清道理之外,还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我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教学《威尼斯小艇》这篇文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前预习的练习: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请你把它写下来。(当然这个问题是要有质量的)学生在预习后发现课文最后一小节写“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威尼斯怎么会入睡呢?”我当场肯定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十分有价值,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学生对这种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的方式十分感兴趣,讨论的十分认真热烈。所以在集体讨论时学生都很积极,发言的面较广,而且许多小组都解决了问题,效果很好。

    设置好这一层面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要充分做好三个准备:一是大纲,二是教材,三是学生。据此设置好“三度”,即深度、坡度、密度适宜的问题,为此教师要精研大纲,熟悉教材,摸清学生,做到胸有成竹。

    设置这一层面的问题,老师的着力点在于:一是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教材,进而发现、解决问题;二是使学生了解知识、疑点、难点,通过反馈,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盲目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三是使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练就自学能力。

     2、以学生个体为主的预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经过了教师指导的训练,对预习也摸出了门道,在课堂上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渐渐地把预习作为一种兴趣、一种需要而习以为常。这样就可以在教师学习表预习题的提示下能较为自觉的预习,进入自为阶段。

    3、以创造性为主的预习。

    在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设置问题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逐渐地体会和把握到设置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做法,再经过教师指导,这样的“体会”与“把握”将逐步内化为独立预习的能力。我就鼓励学生根据课文自主设计预习的题目,实现由教师设置题目到学生自主设置题目的转变,其间教师的点拨、指导、鼓励尤为重要,当然也要有一个过程,开始学生“仿照设置问题”,势必存在一些偏颇、谬误,此时,就不能任由学生机械的模仿,作为教师该出手就出手,及时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点拨,使他们发挥思维创造力,达到预习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和教学实践,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了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绝大多数同学对学习语文逐渐产生了兴趣,对课前老师布置的学习表中的预习作业能够积极的、严肃认真地去完成。在上每节课之前首先要完成学习表上的预习作业已经成为语文课必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些学生还能创造性地自己设计学习表,同学们以学习表为载体,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正在形成。

总之,课前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课前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学习表中的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是非常必要的,任务是艰巨的,其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2010.12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