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观后感
世界小学 杨佳艺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好一曲《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字里行间无不深深浸润着总书记对这位伟大的共产党员的崇敬之情。一晃间,半个世纪的时光已在兰考的土地上悄然滑过,在人们的记忆里,那位与大地山川、人民百姓相依为命“好书记”的音容笑貌却依旧那样亲近如昔。
焦裕禄,“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即使今天,人们已经只能在光影的艺术中一次次回望他的身影,但在他永生的生命里,那些所留下的不朽功绩依然感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
影片《焦裕禄》的故事开始于1962年的那个冬天。刚愈不惑之年的焦裕禄第一次踏上了河南兰考的土地,眼见到街上成群结队的乞丐和纷纷逃亡外地的饥民,心中百感交集。“风沙”、“水涝”、“盐碱”,这三者如同盘踞在兰考大地上不散的噩梦,将那里的人民引入长期困苦的深渊。大地满目苍夷,许多人逃避了,他却没有让那一双双热切渴望改变兰考的眼睛再度黯淡。他留了下来,扎根于这片泥土,从此再也没有离开,从此兰考人民的心里也再没有忘记过“焦裕禄”的姓名。
担任兰考县委第二书记以后,焦裕禄多次深入基层做调查、搞研究,制定出治理“三害”的方案。升为县委书记后,他又不顾自己的肝脏经常胀痛,几乎每天都坚持去治理“三害”的第一线工作。甚至在之后的兰考特大水灾中,焦裕禄仍不顾自己的肝病已到晚期,坚持去往第一线抗震救灾……一次次的田间走访,一个又一个的不眠之夜,超负荷的工作量终究过早地耗尽他有限的生命,他与兰考人民一同生活的岁月仅仅也只有两年这么短暂。可即使如此,在生命的弥留之际,这位山东大汉的心里念念不忘的还是人民群众的幸福,为自己未尽的事业感到遗憾与歉意。
当今天,人们再度缅怀起这个名字,仿佛间似乎还能听到他在党旗下掷地有声的誓言穿越时空而来,一字一句铸就他“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共产党员心中应当始终装着老百姓。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只有真正做到急群众之所急,让群众满意,让群众得益,才能够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正能量。
2014年是改革之年,十八大以来,改革的脚步始终在深入推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生问题也在不断变化中,环境污染、养老、医疗、教育、食品安全等群众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逐一出现,有待于解决。而在此其中,教育类的民生问题又正与我们奋斗在一线的党员教师息息相关。“办好一所家门口的学校”成为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指向标,为此,我们必须要继续学习好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突出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解决问题出发,一切以群众感受为衡量标准,注重把握好重实际、出实招、求实效,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着想,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注重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把聚精会神搞教育、一心一意求质量落实到本职岗位的工作当中。
臧克家在其著名的诗《有的人》中写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给人们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这正是焦裕禄一生的缩影和写照,谨记这份使命,让我们今后将此落实于行,让前辈们用生命星火相传的“为人民服务”之精神,永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