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路附近 家门口的老洋房有几何?
世界小学编写《老洋房探踪》教材让学生认房知史
《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青年报》记者 严柳晴 文
从前,隔壁洋房住过潘汉年;从前,学校住在一栋老洋房里,这座房子还是英伦风格……世界小学“生”在老洋房,其校园现今仍在“洋房扎堆”的武康路。近日,世界小学将几年的老洋房教学成果,编写成了一册《老洋房探踪》。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路看西洋镜,一路追溯历史。现在,孩子们都知道了,自己每天生活的老洋房里藏着一本本生动的“史书”!
家门口的房子原来住名人
朱浩澜是世界小学5年级学生,每天,她会穿梭过形形色色的老洋房来到学校。“以前,我没觉得他们有多特别”,朱浩澜说,自己的老洋房知识都是从学校《老洋房探踪》课程中学来的。现在,朱浩澜如数家珍一般地说起身边老洋房,法国、英国、西班牙……各类风格信手拈来,俨然一个小学问家。
她头头是道地说起各种老房子的特色和构造。朱浩澜最喜欢西班牙精雕细琢的门栏,幻想着西班牙的骑士骑马从此疾驰而过。路过路过武康大楼的时候,她会抬头看一看,花瓶状的柱子,三段式的风格……回想起在学校的《老洋房探踪》课堂里,老师曾说过,这里,曾经有许多豪门贵族、历史名人聚集于此。每天经过的许许多多的洋房,究竟经过了多少历史变迁?
邵益老师为学生们讲解自制的老洋房模型的建筑特征
借助地理优势编写教材
世界小学的武康路本校归属于徐汇区湖南社区,在方圆1.73平方公里的地域内,聚集了770多座风格各异的花园洋房,占全市洋房总数的39%。如千米之长的武康路南段有民国元老黄兴公寓、中段有民国第一任总理内阁唐绍仪宅弟,北段则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丁香花园。形形色色的老建筑,是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缩影。
世界小学校长陈丕君介绍,世界小学周边的这片“宝地”,正是《老洋房探踪》这门课程的由来。近日,学校编写了一本“老洋房探踪”教材。掀开彩色的书页,各类风格的建筑目不暇接。按老洋房不同的建筑风格,教材分成了“英国式建筑”、“西班牙式建筑”、“法国文艺复兴式”、“现代式及装饰艺术派”4个单元。每个单元都会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一一介绍其建筑风格和曾经生活在里面的人。
“你看,这里是我们的学校!”王奕磊指着教材上“黄兴公馆”说,“我们学校就是从这里来的!”
边看房子边玩游戏吃西餐
老洋房凝固不动,而孩子们的学习却并非“一板一眼”。学校考虑到,如果一味地重复知识点,对这些还在上小学的孩子来说,显得过于单调。所以在每个单元中,都有一个游戏环节。老上海的经典游戏,如“游戏棒”“跳绳子”“迷宫”等,点缀在老洋房的介绍和图片中。教材中的两个主人公小男孩“洋洋”和小女孩“乐乐”在一片老洋房中欢蹦乱跳。“给书里的这两个孩子取名为"洋洋""乐乐",也是希望孩子们的学习过程,是一次"洋房快乐游"校长陈丕君介绍说,在每年5月份的“老洋房节”,孩子们的热情集体喷发了出来。一次普通的班会活动,班主任设计了一个“三毛吃西餐”活动,孩子们带着面具,假扮成三毛。两个孩子相对而坐,像模像样地摆弄着眼前的刀叉。班上欢声笑语一片。现在,学校的武康路校区还设有老洋房工作室,摆着学生亲手制作的许多老洋房模型。进入工作室,恍如进入了微缩版“武康路”,模型风格各异,美不胜收。
为了上好课,老师集体逛洋房
课程执教老师邵益告诉记者,世界小学早在2008年就开设了老洋房课程。对许多老师来说,老洋房的知识也都是“从头学起”。课程刚开设时,校长和几位老师们抽空就到附近的老洋房内打转,校长还带着老师们到老洋房喝了一次咖啡。他们还到附近的湖南路街道社区学校,找对洋房颇有研究的“老法师”求教。
对任课老师来说,他们也在寻找上世纪初的历史。邵益在老洋房里长大。在他记忆中,武康路和湖南路一带,是优雅别致的地方。即使是在文化荒芜的年代,站在武康路拐角,也能从密密匝匝的梧桐树影里,听到飘来的悠扬笛声。“但是,我现在回忆老房子,除了里面的结构、布局,都没什么特别印象了。”
对邵益来说,重新探究老洋房,也是“昨日再现”。于是,他又重新拜访了几十栋洋房。洋房内部几经改造,已全无原先模样。而它仍保留着那些别具一格细节六角形地砖与雕花的楼梯。看到这些别致的工艺,小时候的记忆再次掠过眼前。
在学校老洋房的教学DV里,各科老师“各显神通”:音乐老师找来“夜上海”的配乐;美术老师研究图片和艺术设计,而语文老师则找寻背后的人文故事。“在这些房子里,有无穷的宝藏。”校长陈丕君说。
专家:
这是传承城市文化的最佳体现
2010年,武康路上的黄兴公寓对外开放,许多同学都乐翻了天。邵益老师带着学生,去黄兴公寓一睹真面目。“老房子里有非常神奇的工艺,”邵老师说,武康路上的洋房数不胜数,而每栋洋房的结构都各有千秋,其结构也别有洞天。“最让人惊奇的是,在上个世纪的老洋房里,也挂着现在都很"时兴"的挂橱和壁橱。在老洋房里,你远看是一个壁橱,但推开门,里面还有一个走廊。”
近日,《老洋房探踪》课本送到了孩子们的手上。同时,世界小学这门别具一格的老洋房课,也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沙永杰教授著作的《上海武康路》一书做了个富有寓意的结尾。“小同学们观察和表达自己身边历史的教学活动。这不正是上海城市文化传承的最佳体现?”
“我经常面临国际同行就中国城市保护和更新所提出的诸如社区参与、文化认同感培育和关注历史等问题。世界小学师生的教学实践探索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有力地显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受过这种文化培育的学生,一定会使城市的未来更美好。”沙永杰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