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世界小学

浅谈学具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5-03-04

浅谈学具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世界小学    卜晓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标准为数学课程目标体系成功的设置了一个支点。它将所有数学课程目标的达成集中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之中。数学活动就是支撑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的最佳支点。数学活动的进行又是学生借助学具发挥潜力,创造性展示的过程。所以,学具的多维度使用是数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对数与形的认识较为困难,因此借用学具的使用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有效性。以前的教学比较注意直观的演示,而不太重视学具的操作。学生通过看、听得到对大脑皮层的刺激,产生对知识的印象,但是这样的学习较为浅层次,枯燥而无趣。但是如果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不但能帮助他们理解抽象问题还能得到实质的感知,对知识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

一、运用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提高他们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比如数板与小圆片、钟面模型、立体图形积木块、正方体长方体的模型等。由于学生对操作实践活动有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对新鲜有趣的东西,能集中注意力去想它,从各方面去解决它,以形成比较鲜明的深刻的印象,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有意识记的发展。

例如一年第一学期学生在学习分类时用到的彩色图形片,如果光是在书本上圈圈画画,不但非常的枯燥,也养成了学生思维的单一性。但是使用彩色图形片时,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反复分类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发现可以按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比如大小、颜色、形状。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大大提高了课堂35分钟教学的效益和质量。

二、 运用学具,建立对数的认识与感知

如果要问一个孩子10个苹果有多少,也许他能比划出,但是如果问他100是多少,恐怕很少有孩子能够准确的形容出来。在低年级学生对数的认识时,很难对一个数的大小有准确的感知。

比如二年级学生在认识千以内的数时,由于1000在孩子的生活中出现的并不多,很难让学生理解1000有多少。我们可以用到板、条、块积木块,用过叠加与累计引导学生发现1000是与100大的多的数。也可以让学生数一数1000颗黄豆,看一看比一比1000A4纸,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具体的感知。

三、 运用学具,帮助学生掌握数理。

现在的教学已经不再强调机械化的训练与结果,而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计算规则的理解,这样学生才能举一反三的将知识进行迁移。

例如学生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对于7+9的计算,可以让学生在数板上先摆出7,再想办法添上9个小圆片。大部分学生很自然的先把7那一行空余的3个小圆片填满,然后把剩下的6个小圆片继续添加。根据这个过程学生会写出这样的分步计算:7+3=10,10+6=16,通过小圆片的摆放很容易渗透凑整这里数学思想。借助小圆片的摆放,学生自然而后会计算这样的进位加法,同样退位减法也是一样。如果一年级学生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就已经学会用小圆片排放、理解凑整这一数学思想,那他在学习100以内加减法时自然也会想到凑整这一方法。通过知识的迁移,可以自主学习数位更多的计算。在平行班中做过这样的测试,在1分钟完成2020以内加减法计算,使用过小圆片进行摆放的学生的速度与正确率远高于没有使用的,甚至遇到17+4这一类题目,使用小圆片的学生中70%都能进行计算。

四、 运用学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物体的特征

在一二年级数学数中,有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较易掌握平面图形的认知,但对立体图形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困难。

比如在认识正方体、长方体时,通过摸一摸立体图形的模型,学生自然而然能发现正方体与长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有了直观感受学生很容易的就能抓住这些特征。

      个小球,缺        根小棒

    又如在解答此题时可以借助立体图形模型小球与小棒,通过搭建让学生自主探究图形的结构。

同样在平行班中进行测试,A班用搭建好的学具让学生看一看、以及练习的训练,完成教学共花2课时,大约20%学生仍旧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组成与运用存在;B班让学将学具带回家中,先进行搭建操作,在课堂上进行练习训练,完成教学共花1课时,大约有7%的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运用存在一些困难。从而可见,小球与小棒的搭建提高了学生对几何的认识的有效性,更牢固的掌握了立体图形的特征。

学具操作中,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最强烈,形成的表象也最深刻;学具操作中,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大量感性材料,找出有规律的现象,学会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和知识。学具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和途径,也是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好学具,要掌握学具使用的技巧和学具使用的时机,熟悉注意事项,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要灵活运用学具的使用。

 知识的理解离不开感性的认识,学生理解新知必须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 借助表象,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括出某些规律。在理解新知中运用学具,可以帮助学生架起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桥梁,使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不同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愉悦地学习。

创造性操作。所谓创造性操作是指操作的方法并不唯一,但结果相同的操作。这也就是说学生的操作不受思维的限制,学生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操作,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内部心理的智力活动充分体现出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思维能力。 比如人民币的换算,可以借助人民币样张帮助学生解决10元可以换成几张5元?几张1元?几个1角?此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验证性操作。所谓验证性操作是指学生用学具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的操作。学生所提出的假设,实质上是一种猜想,而鼓励学生猜想是当今教学中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认识三角形的分类时,可以利用小棒搭建不同的三角形,比较特征角的大小,验证三角形的定义。

应用性操作。所谓应用性操作是指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及操作技能应用于实际的操作。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要学会应用。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后,还应当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钟面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拨一拨钟面上时针与分针,感知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也就是1小时=60分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儿童的智慧就在他们的指尖上,让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活动,经过分析和思考,形成准确的表象,在实践中体验数学、探究规律。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