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世界小学

在阅读教学中强化高年级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一些尝试
作者(来源):世小    发布时间:2011-06-07

在阅读教学中强化高年级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一些尝试

        上海市世界小学      黄震丽

观察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无疑具有正相关的联系。虽然这种联系处在间接层面上,不如思维力、想象力、表达力来得直接有效,但是古人云:“水深则所载者重,土厚则所植者蕃。”。脱离了观察的阅读教学,将会失去了自己的“根”,失去了深厚的生命力。因而教师在教学上要去点拨成功的范文得益于深刻的观察的哺育和滋养,启发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提高他们观察的兴趣和自觉性;注重对学生观察体验的生活积累的调动与激活,寻求新知识与学生的旧经验之间的联系和秩序,点燃学生观察生活的热情。在阅读指导上,要下功夫引导学生走近文本、观察文字、体验情感、思考文本的根本上。

观察是一种能力,能力的养成要靠在实践中加以培养和训练。以我拙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观察以教材为例子,渗透教育性。

语文教材荟萃了不少名家名篇,它们必然要打上作家的思维方式、观察方式和情感特征,因此准确地“译解”和有意识地强化观察教学,有助于学生体悟观察效用,提高观察的自觉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那些表现文章结构的文字或者鲜明表现文章中心的文字来解析文本结构,感悟文本的情感内核。例如在教学《小珊迪》一课时,我通过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了解作者是以旅馆门前——旅馆里——珊迪家这三个地点来展开全文内容,从而也在潜意识中使学生知道文章的叙述应有一定的顺序,阅读中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是体悟情感的源头。又如在教学《东郭先生和狼》这一课时,在让学生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时,紧紧抓住老农的“对狼讲仁慈,你真是太糊涂了,应该记住这个教训。”这句情感鲜明的话,那么这则寓言的寓意跃然眼前。当然从中也使学生知道感悟文本的情感内核,一定要注重观察这些情感鲜明的语言。

2、观察要与思考相同步,诱发主导性。

人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与感受,总是与思考相伴随的。可以说,依凭于观察,思考才能活跃、高效;结合着思考,观察才能深入、完备。没有思考,没有对认知对象的理性透视,就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联系,分散、孤立、表显的观察材料就难以组装起来,形成情感聚合和思想穿透。所以观察之余,一定要诱发主体积极思考。在《握住母亲的脚》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三处大学生神情和心理变化的句子,同时他们也自然而然会想到为什么人物的神情和心理会有这样的变化的,接着提点他们紧紧扣住“愣住”、“满脸绯红”、“潸然泪下”和“心情沉重”,让他们联系上下文的观察思考解决这些“为什么”。这样让学生抓住文中这些情感鲜明的语言文字,结合思考,联系上下文的观察,将观察和思考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人物的情感,知道了大学生先因疑惑与主考官的目的而“愣住”、“满脸绯红”;因理解母亲抚育儿子的不易,培养儿子的艰难而潸然泪下;更因完全理解母亲,深觉万难回报万一而心情沉重,这样不论是观察还是思考由于是聚合在一起同步进行的,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有了力度,反之因为是思考了他的观察就有了方向,也就能够力透纸背完全理解文章的主旨。

3、观察要以方法为导向,注重实效性。

古人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观察亦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无数学习实践也表明:方法正确,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所以,教会学生掌握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他们独立的观察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为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打下基础。而在阅读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教会学生去抓住文本中信息含量丰富的语言文字来观察,文章的中心就蕴涵在这些语言文字中,把握这些语言文字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而所谓信息含量丰富的语言文字,其一就是指韵味浓厚的语言文字,即让学生抓韵味浓厚的语言文字来观察。在《鸟语》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以“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与鸟儿有着异常深厚的感情呢?”一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文本中韵味浓厚的语言文字,通过重点指导“这样无拘无束地一问一答,有趣极了,我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只翩翩飞翔的鸟儿。”等富有韵味的语言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体验到“我”当时难以名状的心情,和作者一样沉醉在动听的鸟语中,当然学生对“我”和鸟儿之间的深厚情感也感同身受。其二就是指形象鲜活的文字,即让学生抓形象鲜活的文字来观察。在《真正的愤怒》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在让学生理解“五棵树村”的人们受尽缺水的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黄河河底龟裂,河水时断时续,给人一种苟延残喘的感觉,全没有‘黄河在咆哮’的气势。”,让学生通过媒体理解“龟裂”的意思,而后从“苟延残喘”的本意入手,再通过媒体了解黄河河水的“苟延残喘”,最后以“黄河之水天上来”来对比,这样学生充分理解了“五棵树村”的缺水。其三是指意境深远的文字,即让学生抓意境深远的文字来观察。如在教学“僧敲月下门”一句诗中,一个“敲”就把客观的物镜和主体的情意最大限度地展示出来,做到物态人意兼擅其美,各极其胜。由“敲”字入手,在具体的语境中能最大限度地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其再创造的潜力,引发学生浮想联翩——宁静的月夜中,诗人踏月访友,来至门前,扣门声“啪啪”而响,月夜更显幽……

4、观察以训练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观察作为获取材料的手段和来源,远不是教学的目的和终结,所以观察、思考之后,还要引导学生投入到语言运用的实际过程中去。布鲁纳认为:“把经验转化为符号形式,符号就成为间接的参照、转换和结合的手段,开阔了智慧的可能范围,致使符号的重要性超过作用很大的映象形成系统。”在阅读教学中的训练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谴词造句的精心,产生自身独特的阅读体验,以最终达到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

这样的一种训练其实也就是语言实践活动,训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方法一可以挖掘教材中留白处,进行说话练习。例如在教学《真正的愤怒》中,我抓住“我被眼前这一切惊呆了,一时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一句,充分挖掘“惊呆”,通过“我被眼前这一切惊呆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让学生想象作者此时的心理活动,从而让学生充分了解老妇人和小姑娘看到水落地后的一系列神情动作在作者心里引起的震动,当然更为重要的是由此也使学生进一步“解译”了“真正的愤怒”。方法二可以通过句式变化进行比较。如在教学《苏武牧羊》时,针对最后一句“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旌节,人们没有一个不感动,没有一个不落泪的。”我用“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旌节,人们都感动了,都落泪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照,使学生充分体悟到文中的原句运用了双重否定更加肯定人们感动于苏武的气节。方法三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些关键词的作用。如在教学《握住母亲的脚》一课时对于“青年大学生顿时潸然泪下,紧紧将那双脚拥在怀里,久久也不肯松开。”一句学习,我在“顿时”、“紧紧”、“久久”等词语加点,让学生说说用这些词运用好在哪里。如此使学生完全体会了青年大学生此时的心情,与大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青年大学生一样完完全全地理解了母亲的艰辛,体悟母爱的伟大。当然训练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稳健地向前推进,不要好高骛远,追求立竿见影的速成效应,那样往往只能欲速则不达。更不能整堂课充斥着训练,这样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疲劳,那效果只能适得其反。只有有的放矢挖掘,扎实训练才能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观察与练习的效益和作用,提高阅读兴趣和热情,逐步进入挥洒自如的自由阅读体验的空间。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