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世界小学

《可能性》教学反思
作者(来源):世小    发布时间:2011-06-22

《可能性》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可能性”是二期课改小学数学新新教材中出现的一个新增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可能性》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编排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本节课是《可能性》的第一课时,通过学习使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学会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一些事件发生的情况,同时也是为接下去《可能性的个数》、《可能性的大小》的学习打下基础。

由于有关概率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完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因此设计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并升华为理性认识尤为重要。所以我把“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定为教学重点,把“理解并能正确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情况”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将数学学习置于生活的背景之中。

《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堂课一开始,我便设计了《生死签》这个故事的引入,通过国王布局让大臣由抽取两张写有“生”和“死”的签纸到将两张签纸全写成“死”,请学生猜测故事的结尾,即大臣最终的命运引入新客。这一情境的创设很容易激活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因为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不仅使学生对“一定”、“可能”和“不可能”有了初步感受,更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故事结尾的留有疑问,更好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探究新知的积极性被提高。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小故事联系起来,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如果自己作为大臣会有何妙计化险为夷,再判断故事中按国家法规、被执行官作弊后及大臣想的妙计这三中情况下,大臣被处死的三种情况分别属于哪类事件的发生情况,既让学生知晓谜底,又让学生巩固加深了对本节课所需掌握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2、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摸牌游戏,让学生在AB两个盘中摸牌猜花色,在揭示A盘中的牌全是红桃后,B盘中的牌即有红桃又有黑桃,从而得出“一定”、“不可能”、“可能”三种情况,并从游戏中深刻感受到事件的发生有确定的,也有不确定的,一般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确定的事,用“可能”来描述不确定的事。第二个活动是学生自己根据要求设计纸牌游戏。通过摸出一张牌一定是双数、可能是双数、不可能是双数这个条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可能性三种情况的理解与认识。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的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的空间,活动目的明确,要求清楚,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

知识来源于实践活动。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剂”和“检验员”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获得理解、更熟练去运用。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之中,使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进入社会的大空间,拓展认知面,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审视、去分析、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在教学《可能性》一课中,在学生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来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后,设计了这样几个联系生活实际的练习:(1)根据老师给出的生活现象,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判断事件发生的情况。(2)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情况判断一些说法的正确性,如不正确请正确描述。(3)按要求涂色。通过这些练习,不但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加强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四人围成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一系列的活动,然后自己去交流、讨论。这种学习形式,能真正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的空间,并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提高,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5、关注学生激励评价。

课堂教学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这节课,我力争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多是关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品质与习惯,如积极参与、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愿意和同伴合作并表达自己的想法等等。这样,使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认识自我,学会欣赏他人,使评价成为他们主动发展的动力。

6、不足之处。

首先在我以往的课堂中总会有这样一个毛病——代替学生说,只要连续几个学生说不出我需要的答案时,我就会控制不住地自己讲出来。这样一个缺点我自己也意识到了,也尝试改正,可是总是收效不明显。在今天的课堂上,我又犯了一次这样的错误,代替学生发言。所以以后要注意这一点,把说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学生有的时候说的是很有价值的。之所以我没有做到这一点,我想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不能很专注地听学生发言。我喜欢听和我心中想的答案一样的发言,和我想的答案不一样的,我就容易着急。我是在有选择地听,忽视了有价值的东西。自然从心中就排斥和我需要的答案不一样的东西。其实作为一个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有用的语言。学生语言中常常有很多闪光点,当然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善于倾听。不听,什么也得不到。不管学生的发言是不是有价值,作为教师,都要认真听,说不定里面就会有一个词很有价值,能够对教师整个教学产生很大的作用。其次我在培养了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事物这两个方面,做的还是不够理想,需在平时的课堂中加强对学生这两个方面的培养. 教师的课堂上灵活应变的教学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而言,最需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形成较好的数学素质。教学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吸引他们参与学习,并给他们营造积极参与学习的心理氛围。并通过学习,培养他们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上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由此爱好数学,为今后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大好基础。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