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世界小学

基于共生理念,架起家校的“微”桥梁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5-01-30

基于共生理念,架起家校的“微”桥梁

                                     世界小学  黄震丽

一、 背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个极为细致、复杂的任务。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可以说,家校合作是教育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从一直以来,家校合作的现状来看,呈现出家校合作只围绕着学生学业成绩和品德纪律的低层次;家校合作中由教师主导,忽视家长在文化意识、价值取向上与学校有差异的低共识等普遍现象。

    近期,工信部提出《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确切表明国内网络宽带发展的规划,方案提出2020 年我国宽带网络将全面覆盖城乡。而从家校合作教育来讲,该战略在大大提高我国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水平的同时,也给我们家校合作拓宽了新的途径,使家庭与学校的距离越来越近。

二、活动主题与目标

    途径的再多如果理念不变更,那也是枉然的。如何改变家校合作的现状呢?“共生”这一概念无疑给让我心头豁然开朗。

    共生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安东·德巴里于1873年提出,他认为生物界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共生的形态,共生就是“不同名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共生意味着平衡、和谐和完整。以“共生”概念来看家校合作,也就是从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入手,以彻底纠正低层次和低共识等教育功利化倾向下形成的教育利益驱动偏差,而导入“共生理念”可以使家校合作的内涵获得更新。在理念先导的基础上,信息时代的那些社交软件——微博和微信等又为这些理念的落实提供了新的空间,可以说是架起了家校之间的“微”桥梁。具体而言:

1、 基于共生理念,以微信架起家校平等之桥

2、 基于共生理念,以微信架起家校多元之桥

3、 基于共生理念,以微信架起家校关怀之桥。

三、活动内容设计

1、 通过微信,以交流架起家校平等之桥。

   信息时代,微信成了人们交流的一大重要工具,同样也是教师和家长互动交流一大主战场,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微信进行文字、图片、语音或视频等交流,在交流中教师与家长必须保持在人格上的彼此尊重。也正是缘于此,我在微信上针对不同家长的特点向他们发送一些给孩子的推荐书目、一些适合孩子的免费展会或者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好文章等。当然有些有想法的家长也会通过微信传递给我一些相关的资讯,我也会作一个资料分享。虽然班级中的学生来源不同,但是家长们把孩子从小养到大,对于教育孩子大多数人自有一套经验和方法,请他们把经验诉诸文字一方面让他们也感觉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得到学校方的认同,另一方面他们的经验对于同班同学的家长可能更有可信性和亲切感,发送给其他家长不失为一种资料更好的分享。

2、 通过微信,以展示架起家校多元之校。

    生活是多元的,而微信也是一个多元的社交平台。我的微信我做主,微信上的我没有必要一直端着老师的样子,我在微信上很自然地以文字和图片展示我的业余生活:我看过的戏、我看过的书、我行走的足迹…….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分享我的感受,同时我希望以此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们生活是美好的。对于他们的评价我也予以合适的回复。反而言之,我留心分享家长和孩子的生活,及时地给予“赞”。此外,对于孩子们在学校丰富的学习生活,包元宵、猜灯谜、游泳、学雷锋活动、春游、老洋房节、法国文化节等,我用相机时不时地撷取孩子们最自然、最可爱的状态及时发给家长,让他们第一时间分享自己孩子的快乐。

3、 通过微“信”,以行动架起家校关怀之桥。

    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可能只有一种甜的味道,一定也会面临考试时的辛苦、考试失败后的难过,甚至生病时的痛苦……这时,我总是用微信的语音软件给辛苦的孩子加一声油,给经历着失败的孩子以抚慰,给病痛中的孩子以问候……当然微信毕竟只是一个网络平台,对于学生平时生活的情况的了解或者突发事件的处理,“微信”必须让位于“微”行,亲自走进学生家庭了解他们平时的生活或者和家长一起探讨处理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虽然看来“微”行,即家访,这种方法老套,但是只要教师不要抱着去上门告状的想法,而是依然以共生理念为指导思想,那么一定会家长和孩子如沐春风的。

四、操作要点:

1、微信联系要以朋友为基点。

   微信的联系人称之为朋友圈,和家长建立微信联系,那么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就是朋友,教师千万不能抱有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微信上指挥甚至批评家长,一定要抱着平等的原则。当然,也不能文过饰非,真的像和好朋友一样胡说八道,得保持作为老师的正面形象。

2、微信联系要注意保护隐私。

   首先家长都是成年人,各有性格,可能他因为孩子愿意和教师联系,而加了你。其次由于孩子的原因,个别家长对另一家长会有些意见和看法。鉴于此,我把我们班组成了群,方便我自己联系,但是我并没有把这个群建成一个聊天室。虽然这样,对于有些通知和文件等之类的发送,我会麻烦一点,要一个一个地发送,但是这样就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家长们若有互相联络的需求,相信他们会自行联络的。

五、实践效果。

   基于共生理念,“微信”朋友圈在我们班建立了一年多,在家长们的支持下,圈里人数在慢慢扩大,通过私下多方面沟通,教师、家长和孩子三方面都觉得受益良多。

    学生方面:让教师更加多方面地关注到学生的细节,家校合作的节奏更和谐,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家长方面:让家长对教师更有全面地认识,对校园生活了解更多,使家庭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教师方面: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孩子和家长,让教师的教育更为人性化。

    当然说到底,任何一种方案实施得好与否,关键之一要看理念,共生理念才是我这座家校合作的“微”桥梁更稳固、更有魅力的保证。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