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伟大的古希腊社会发展的同时,建筑史上另一个同样拥有伟大成就的国家――古罗马也在蓬勃地发展着。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的柱式,但罗马时代的建筑艺术相比古希腊要更丰富多彩,在原有基础上又进行了完善和改进,创立了两种新柱式:塔司干柱式(Tuscan Order)、混合柱式(Composite Order)。并制定出了柱式的比例关系,形成了成熟的罗马五柱式,分别是罗马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罗马爱奥尼克柱式(Ionic Order)、罗马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塔司干柱式(Tuscan Order)和混合柱式(Composite Order)。这些柱式规范的影响非常深远,成为了西方建筑的基本母题,至今仍在被广大建筑师所学习和模仿。
罗马人还把古希腊时期没被重视的拱券技术发扬光大,使拱券结构成为古罗马建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与古希腊的柱梁体系区分开来。由于采用天然火山灰水泥做成的混凝土构件代替石材,并和拱券技术结合,因此相比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更加高大、稳固,建筑内部更加通透,还出现了半圆形的穹顶。拱券和墙体成为主要承重结构,各种柱式大多采用壁柱的形式,成为建筑中的装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写的《建筑十书》就是当时欧洲第一本专门论述建筑的书籍,并且成为文艺复兴以后300余年建筑学的基本教材。古罗马建筑的书籍和图画在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意大利索来《罗马古城舆图》画册3卷,存放北京耶稣会图书馆。1672年,意大利传教士阿莱尼带两册《广舆图说》到中国。这些书里有罗马角斗场、浴场、神庙和罗马街市的图画。此外,十七世纪初北京耶稣会图书馆里有过三册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但古罗马建筑对中国建筑没有发生实际影响。
公元四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渐趋衰落。
大角斗场(又译大斗兽场)
建于公元70-82年,是用天然混凝土建造的大型建筑。平面呈长圆形,长轴188m,短轴156m。立面高48.5m,分为4层,下3层为连续的券柱式,第4层为实墙。在立面上运用了叠柱式的水平划分,各层采用不同的柱式构图,因而使宏大的体量显得开朗明快、富于节奏感。大角斗场是结构、功能与形式和谐统一的范例,代表了古罗马的建筑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