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被世人称作“东方的巴黎”,也曾被称作“冒险家的乐园”。这是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也是一个变幻无穷的历史大舞台。这里曾经是孙中山、黄兴等民主革命先驱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也是毛泽东、周恩来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生活之处;这里有李鸿章、段其瑞等封建遗老的影子,也有蒋介石、汪精卫国民党政要和汉奸的来来往往;这里既有盛宣怀、荣德生、刘鸿生、郭琳爽等民族实业巨子的苦心经营,也有鲁迅、茅盾、夏衍等一代文化宗师的犀利笔锋;还有哈同、马勒、沙逊等外国冒险家的狡诈、狠毒……他们在上海留下了众多的住宅与公共建筑,其中不少现已成为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史书”。由于上海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中西方文化在这里交织相映,留下了无数独具魅力、风格各异的建筑遗产。它们是上海一个半世纪以来城市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已经成为研究我国近代建筑发展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西方传统建筑对上海的近代建筑的深刻影响,使上海近代建筑表现出各国地域性的风格。
法国式建筑
上海于1843年开埠后,1849年就出现了法国租界。但是,来沪的法国人并不多,在经济上无法与英国、美国相抗衡,所以法式建筑在上海近代建筑中并不多见。又由于法式建筑风格庄重,有仿古情调,还是受到当时上层社会一些达官贵人的青睐。法式建筑的主要特征是:都是具有孟莎式的双坡屋顶,屋面坡度有变化,大都屋顶上部比较平缓而面积较少,屋顶下部比较陡峭,面积较大,也有采用四坡顶的法式建筑;在陡峭的坡度上开设装有檐口的窗户,即“老虎窗”;法国式的建筑注重装饰,具有对称庄重的形式;外立面大多用石材贴面,或用仿石材,有些用碎石粉刷。
现存的上海近代建筑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法式建筑有:前法国学堂――今南昌路45号科学会堂,原蒋介石、宋美龄住宅(爱庐)――今东平路9号,原宋子文住宅――今岳阳路145号,原马歇尔旧居――今太原路160号等。
上海科学会堂
法国孟莎式双坡屋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