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目标
为全面贯彻《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沪教卫党〔2025〕145号)文件要求,世界小学秉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致力于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体育教育体系,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核心,达成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现就学校深化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二、工作目标
1.确保每日每生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
2.提升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使本校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在现在有基础上逐年提升,达到或高于区域平均水平。
3.通过优化体育课程与多样化体育项目构建,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身体机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体育发展路径。
4.定期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和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回应培养目标中“体魄强健”的要求。
三、组织架构
(一)领导小组
1.组长:陈丕君(负责学校体育工作的规划制定、决策施行以及监督管理职责)
2.副组长:卜晓维(负责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与执行)
3.组员:杨佳艺、吴肖静、李瑞瑞、吴伟峰、各年级组长(负责具体工作落实与协调)
(二)工作小组
1.组长:卜晓维(负责学校体育工作的日常管理与执行)
2.副组长:杨佳艺、吴伟峰(协助开展工作,负责活动组织与开展)
3.组员:各年级体育教师、各班班主任及兴趣组任课教师(负责班级和体育活动的落实与协调)
四、工作任务
(一)保障运动时长
1.体育课时安排
严格落实每周体育课时不少于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确保每周5节体育课,2节体育活动课。
2.30分钟大课间活动安排
各年级在上午第二节课与第三节课之间的课间休息时段,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夏季,大课间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全校统一的广播体操练习、队列队形训练以及各类趣味性体育小游戏(利用体育课程常规配备的运动器材作为活动道具);冬季,则调整为以集体跑操为主要活动形式。
3.额外的一次大课间活动安排
各年级在下午第一节课与第二节课之间的课间休息时段,增加额外30分钟大课间活动。活动内容包含自编韵律操和以“悦”动“绳”彩为核心的体育活动项目。自编韵律操由学校体育教师团队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体协调性精心编排,旋律动感欢快,动作简单易学又充满活力,既能有效活动学生身体各个关节,又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以“悦”动“绳”彩为核心的体育活动项目则形式多样:基础篇有单人速跳、跳双飞等个人挑战项目;提升篇设置双人花样、长绳8字穿行等团队协作关卡;创新篇推出“巧力拔河”(双人持绳角力)、“抛绳球”(绳结投掷)等融合项目。年级轮换或雨天时,在各自教室内由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组织进行适宜的室内韵律操、室内跑酷、桌面游戏等室内体育锻炼。
4.每天不少于40分钟的体育锻炼活动安排
每课课间十分钟,操场作为传统文化体验场。学校在操场不同区域分别设置滚铁环、丢沙包、跳房子、踢毽子等传统游戏区,配备铁环、手工沙包、毽子等特色器材,学生在护导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游戏。课间传统游戏活动采取分级错峰方式:周一至周五,依次由一年级至五年级优先使用操场传统游戏区进行活动;该时段内,其他年级学生则在教学楼内活动区域或教室,利用教室和走廊进行桌面操、原地小步跑、靠墙静蹲、“跳房子”、摸高比拼等低强度、低占地的活动,由楼层护导老师及班干部负责组织引导。
5.其它覆盖全体学生的体育运动安排
校级运动会每年春秋季各一次;乐动比赛日每月一次,时间定于每月最后一个周五。内容包含趣味游戏、排球、绳类项目及民间体育游戏等。
(二)丰富项目设置
1.体育课程中的运动项目设置
(1)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体育课,每班每周有5课时的体育课。作为排球联盟校,将排球纳入各年级体育课程常态化教学,排球课每周1课时,计入每周体育总课时。
(2)为保障体育课程中各类运动项目的教学质量,构建“专职教师为基、外聘专家为辅”的多元化教练团队,在排球的教学中,配备有排球专项体育教师,具备系统的排球教学理论与技能,负责各年级排球课程的常态化教学;同时,另聘请校外专业排球教练定期进校,与专项体育教师协同开展技能强化训练,指导战术配合与赛事备赛。
各年级具体排球项目安排
年级 | 技能训练名称 | 训练目标 |
一年级 | 1. 球感游戏(抛接球、地滚球) 2. 原地双手垫球姿势练习 3.简单移动接球(接教师抛球) | 1. 培养球感和兴趣 2. 掌握垫球基本手型 3. 能原地垫球2-3次 |
二年级 | 1. 固定位置连续垫球(5次以上) 2. 移动垫球(左右一步移动) 3. 双人近距离抛垫练习 | 1. 稳定垫球5次以上 2. 掌握基础移动接球 3. 完成双人配合 |
三年级 | 1. 下手发球练习 2. 接发球垫球 3. 团队轮转站位 | 1. 发球过网率≥60% 2. 能接简单发球 3. 了解基本站位 |
四年级 | 1. 上手发球练习 2. 移动接不同方向球 3. 简单战术配合 | 1. 上手发球过网率≥30% 2. 稳定接3米外来球 3. 掌握基础配合 |
五年级 | 1. 扣球基础练习 2. 拦网姿势练习3-6人制对抗赛 | 1. 完成网前扣球 2. 掌握拦网基础 3. 参与实战比赛 |
2.体育社团、兴趣小组、课后服务及学校提供的其它课内外的运动项目设置
(1)兴趣小组:根据学校校本课程方案中“悦动课程群”的课程内容,设置棋盘游戏、田径挑战营、旋风篮球、快乐排球、趣味跳绳等运动项目内容,每周固定1课时,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自主选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运动能力。
(2)课后服务(即体育社团)
体育社团面向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提供专业化训练,通过“课上打基础、社团育专长”的分层培养,让学生在普及中发现兴趣,在专项中提升能力,不仅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更在团队协作、规则意识、抗挫折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真正实现体育育人的综合价值。
体育社团安排表
社团名称 | 执教老师 | 活动时间 |
排球社 | 赵峻 | 周一16:30-17:30 |
篮球社 | 陈会哲 | 周二16:30-17:30 |
田径社 | 李瑞瑞 | 周三16:30-17:30 |
棋类社 | 谢璟 | 周四16:30-17:30 |
绳趣社 | 吴伟峰 | 周五16:30-17:30 |
(3)游泳课的设置
四年级每周一次,校外进行,专业教练任教,体育老师辅助教学。
(三)开展赛事活动
1.学生运动会安排
每年春秋季各举办一次全校性学生运动会,设置足球、篮球、排球、跳绳及田径等项目,主要回应体育课上的教学内容,旨在检验学生的体育学习成果,同时提升学生的体育竞技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为进一步激发学生运动热情,运动会期间设置三人四足跑、袋鼠跳、托球跑、障碍跑、风筝放飞赛等趣味项目;设置踢毽子、滚铁环、抽陀螺、花样跳绳、跳房子等民间体育类活动项目。比赛项目兼具全年级和分年级赛制,鼓励学生全员参与。
2.“乐动比赛日”安排
乐动比赛日每月一次,每次至少半天,时间定于每月最后一个周五,提前制定学年赛事安排表,确保活动有序进行。内容包含趣味游戏、排球、绳类项目及民间体育游戏等。每场乐动比赛日采取“1+2”的活动方式,学生可参加1项户外项目及2项室内项目。
(1)比赛场地及项目
户外操场及跑道:排球技能闯关赛、“绳”“彩”飞扬竞速赛、民间游戏挑战赛、动物王国挑战赛(体能挑战)、勇士障碍越野赛
室内教室及仲喆厅:无绳跳跳赛、气球对抗赛、巧力拔河赛、绳球投掷赛、椅子平衡赛、桌游棋类赛、迷你冰壶赛、舞动跳跃赛、投壶大师赛、旋转魔法师
(2)比赛方式及奖励
户外项目为主题式综合比赛,如排球技能闯关赛将在操场各区域设置发球、垫球、拦网、传球、扣球等关卡,学生需通过全部关卡获得“排球运动员”称号。户外综合赛既有体能、技能的运动要求,更凸显了趣味性。
室内项目以某一器械开展,如无绳跳跳赛将使用无绳跳绳机,通过设置双脚跳、单脚跳、左右跳等难度,在强化运动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挑战自己并在花式运动中体验乐趣。
户外和室内比赛要求都需根据学生年级进行微调,如排球技能闯关赛将与各年级具体排球项目相一致,低年级以球感游戏为主、高年级以排球基础技能为主,无绳跳跳赛将根据年段调整难易度,低年级为双脚跳跃20次,高年级1分钟内双脚计数跳。
每学期将设计一份乐动比赛积点册,学生可在完成比赛或挑战成功后获得相应积点和称号。
3.学校体育赛事活动向社区、家长开放机制
通过学校的家长群、家长会、学校官网及公告栏等渠道发布相关赛事信息,说明参与条件、活动内容、时间安排等。鼓励家长以亲子活动参与者、志愿服务者等身份参与赛事活动。
(四)场地设施保障
1.学校体育基础场馆信息
世界小学小学占地面积约为2558平方米,其中,教学楼建筑面积约为3220平方米,拥有塑胶跑道50米,整个操场约为800平方米。配备专门体育器材室,摆放各类体育器材,包括排球、篮球、跳绳、毽子、铁环、手工沙包等,能满足学校日常体育教学和活动的需求。
2.学校场地建设完善工作方案
采用分段式利用的方式,将整体功能模块进行合理划分,构建小型化、趣味化的“立体扩容”方案。
利用走廊设计“短距离往返区”“墙面辅助区”,让学生课间开展原地、短距离运动或摸高、靠墙静蹲等低强度、低占地的活动;利用教室角落打造“迷你运动角”“桌面小游戏”区域,供学生课间进行简单拉伸、“桌面冰壶”等运动;利用校园花园,打造“平衡木”练习区、“S型绕桩”活动项目区,学生可沿边缘行走训练平衡能力、练习敏捷性。
3.数智化收集数据
借助AI健康管理智能体,持续了解学生在校内各类体育活动中的运动情况,具体包括:在校期间的体育课程活动、大课间操锻炼、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以及学生离校后自主进行的体育锻炼情况。
4.与学校附近体校、公共体育场馆等的共享机制
学校与上海东亚体育文化中心建立合作机制,为每年四年级学生每周安排1节课,每节课60分钟的游泳课程,开展熟悉水性、呼吸技巧和泳姿训练等课程内容。
(五)师资队伍配备
1.学校基础体育师资配备情况
学校现有专职体育教师5名,其中一级职称教师3名,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3名,师资力量较为雄厚,能够针对不同年龄段和身体素质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满足日常体育教学和训练需求。
2.学科教师“一岗多能”指导体育社团或兴趣小组活动、组织体育锻炼及赛事活动等
学校鼓励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到体育社团、兴趣小组活动以及体育锻炼和赛事活动的组织中。通过定期组织相关培训,提升学科教师的体育指导能力。鼓励学科教师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与体育活动相结合。
3.体育教师绩效考评机制
学校建有体育教师绩效考评机制,从教学质量、学生体质提升效果、赛事活动组织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根据体育教师的绩效考评结果,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措施。对于表现优秀的体育教师,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4.校内体育教师分类培训开展情况
学校教研组定期开展教学技能提升、课程标准解读等理论培训,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惑,明确教学方向,把握教学重点;定期开展校内公开课和观摩课,组织评课活动,互相学习、交流经验。
5.设置教练员岗位或兼职教师制度等情况
为推动学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积极落实教练员岗位与兼职教师制度,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体育指导。
在教练员岗位设置上,学校依据实际教学需求,在核定编制内设立专职岗位,招聘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一级及以上运动员技术等级的专业人才。对于兼职教师,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主要聘请在游泳、健美操等特色项目领域有专长的人员。
6.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社会专业力量情况
为进一步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内容,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学校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引进社会专业力量,包括游泳、健美操、武术、击剑、街舞等项目。
(六)实施干预指导
1.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开展安排与结果反馈机制
(1)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开展安排开展安排
·测试时间:每学年定期开展测试,确保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同时给学生留出充足准备时间。
·测试项目: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执行。一、二年级测体重指数(BMI)、肺活量、视力、50米跑、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三、四年级增加1分钟仰卧起坐;五、六年级再增加50米×8往返跑。
·组织实施:学校成立测试工作小组,体育教师为主导,班主任配合。提前对测试人员培训,确保操作规范。测试前说明流程与注意事项,准备好场地和器材 ,如平整的50米跑道、标准跳绳等相关体育测试器材。
(2)结果反馈
·成绩评定:依据标准评定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统计各单项成绩和总体成绩,分析不同年级、性别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 反馈方式:学期结束给家长发放学生体质健康报告手册,包含成绩、评语、建议。各班级体育教师与学生家长保持沟通,讲解体质健康知识和锻炼方法,解答疑问。
· 结果运用:将测试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针对成绩不佳学生,制定个性化锻炼计划,体育教师和家长监督。分析结果找学校体育工作不足,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如增加薄弱项目课时。
2.体质健康全过程管理办法与对体质健康水平处于良好以下学生的指导方案
《世界小学体质健康全过程管理办法》
(1)课程保障:严格落实新体育课程标准,每位学生每周体育课5课时加体育活动课2课时,专课专用不得占用。开展特色体育课程,如排球、民体等,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2)活动安排:确保学生每天校内2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上午安排30分钟大课间活动,组织广播体操、趣味运动等。鼓励学生放学后进行跳绳、开合跳等简单运动或体能练习。
(3)体质监测:每年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涵盖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等项目。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记录测试结果,跟踪学生体质变化。
《世界小学对体质健康水平处于良好以下学生的指导方案》
(1)个性化计划:根据测试结果,为体质健康水平良好以下的学生制定专属锻炼计划。耐力不足的学生,安排每周2次、每次10分钟的慢跑;力量薄弱的学生,每周进行2- 3次仰卧起坐、俯卧撑练习。
(2)家校协作:定期通过家校沟通平台,分享学生体质情况和锻炼建议。关注学生完成家庭体育作业情况,如亲子跳绳比赛,鼓励孩子养成运动习惯。
(3)激励措施:设立“进步之星”奖项,对体质提升明显的学生进行表彰,激发学生积极锻炼的动力。
3.通过AI健康管理智能体的构建,以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的体育活动常态化监测机制
《基于AI健康管理智能体的体育活动常态化监测机制》
(1)运动数据采集
通过数据统计,及时、持续地了解学生在校内各类体育活动中的运动情况,包括校内体育课、大课间、乐动比赛活动及校内自主锻炼情况。
(2)信息技术应用
对采集数据进行多维度处理,结合学生年龄、性别建立档案,对比历史数据生成趋势报告,直观呈现学生体质变化。
(3)监测与反馈机制
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体育活动从“经验管理”向“数据驱动”转变,推动学生运动习惯养成。
4.对优秀体育苗子的跟踪培养
(1)选拔识别机制
建立“三维筛选”体系:通过日常体育课观察运动协调性、反应速度等潜质,结合体质测试数据(如爆发力、耐力等指标)初筛;组织专项测试(如球类、田径小项)考察专项天赋;访谈了解学生兴趣与家庭支持度,形成潜力名单,建立动态档案。
(2)分层培养路径
基础层(1-3年级):以兴趣培养为主,纳入校级兴趣小组,搭配协调性、灵敏性游戏,避免过早专项化。
提高层(4-5年级):按运动特长分组(如田径组、球类组),制定训练计划,同步参加相关校级区级相关项目的比赛。
(3)保障与跟踪
建立家校双方沟通机制,定期反馈训练进展与学业情况;定期进行体质监测与技能评估,动态调整培养计划;设立专项经费,保障器材、教练及赛事参与需求,确保苗子在兴趣与科学训练中可持续发展。
(七)强化安全保障
1.教师运动安全培训
为提升体育教师运动伤害预防与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体育教学及活动安全,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率。教师定期进行理论学习,如运动生理学基础、常见运动损伤类型及成因。定期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安全规范条款解读;实操技能方面,由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现场演示并练习止血、固定、冷敷等应急处理方法。模拟骨折、晕厥等突发情况的处置流程,强调“停止活动-判断伤情-科学施救-联系家长/医院”四步骤;风险防控方面,教学前场地器材检查要点;根据学生体质差异调整运动强度的技巧,重点关注特殊体质学生的活动安排。
2.学生运动安全教育工作
学校加强对学生运动安全教育工作,包括基础常识、风险识别、应急技能等讲解。通过课堂融合、安全知识竞赛、应急演练、主题班会等形式巩固认知。建立家校协同机制,引导家长配合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课后服务,共同关注运动安全。
3.学校AED配备情况
为提升校园应急救护能力,守护学生生命安全,我校卫生室已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设备完好可用。同时加强对AED设备的使用培训和宣传,提高师生对该设备的认识和利用。
4.学校运动伤害快速响应机制
学校建立运动伤害快速响应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和处置流程。一旦出现伤害事故,现场教职员工立即停止相关活动,判断伤情并采取初步救护,同时联系校医室。第一时间通过校园安全平台逐级上报,同步通知班主任联系家长,重伤情况第一时间报告校领导及属地教育部门。校医到场进一步处置,需送医时立即安排车辆送往医院,同时持续与家长沟通进展。
5.定点医院运动伤害救治绿色通道
学生与定点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开通运动伤害救治绿色通道。发生运动伤害需送医时,校医初步判断伤情后,立即拨打医院绿色通道专线,说明学生姓名、伤情、到校时间及陪同人员信息。学生抵达后,医院优先提供就诊、优先治疗等便利条件。
6.学生运动意外伤害专项保险配置情况
学校为全体在校学生统一购买了专项意外伤害保险,为每位学生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和风险防范。通过建立这样的保险机制,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安全防护网络,既体现了对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视,也为构建平安校园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
五、工作监督
以下是世界小学的区校两级监督电话,感谢您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与监督!
校级监督电话:021-64749370
区级监督电话:021-6441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