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们或许见过工地中的钢筋、水泥,或许见过埃及金字塔的大石头,但你们可曾见过中国古代的“榫卯”?
榫卯,原意为木质器物的一种结构,运用不同木材之间巧妙的关系起固定与连接作用。凸出来的部分叫“榫”,凹进去的部分叫“卯”。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文明时期的河姆渡遗址,榫卯在几千年的演变中发展出了很多种类,千百种花样,是个大家族。
古代的能工巧匠利用越卡越紧的结构,造出了巧夺天工的宏伟建筑。他们运用木质材料以柔克刚的性质:刚的一面,体现在凹凸面互相咬合后,不用钉、绳,自然形成一个整体提高建筑的抗负荷能力;柔的一面,能够承受一定的变形,消耗一些能量,减少结构的损耗。就是木头这样的“柔”,做到了“以柔克刚”。古人云:“榫卯万年牢。”,正是用榫卯这种巧妙的连接方式,才使不用一滴胶、一颗钉的木结构能在经历千年的风吹雨打与地质灾害之后,仍屹立不倒。
榫卯被广泛的应用于中国古代的建筑和家具中。斗拱结构是榫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中国古典建筑的显著特征之一。斗拱结构的古建筑,雕梁画栋、飞檐上翘,屋内恢宏大气、宽敞亮堂,同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我曾去过山西的应县木塔,它是世界上现存的最高、最古老的木塔,它建成于辽代,距今已有九百六十多年,历经多少个日夜的风雨冲刷和数次地震的考验,塔身微微倾斜,但仍坚挺地矗立在那里。还有北京天坛祈年殿,山西佛光寺、南禅寺等都是以榫卯为基础的带有斗拱结构的古建筑典型代表。
中华文化的瑰宝我想就是如此。
爸爸妈妈在三年级的暑假带我去了山西参加了“探寻古建文化”的旅行团,让我亲身体验并感受到了这种文化瑰宝的物质形态终将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一定会在我们的心中生生不息。我们现在的孩子注重文化培养,但我想:“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我们现在有时只看重书面上的知识,没有真正地去见识。只有去观摩,去真正地感受,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去传承我们的文化结晶。在文化底蕴如此丰厚的地方,我们更不能忘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