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做了排队一个半小时才能买到的‘腌笃鲜’青团。”来自上海市徐汇区世界小学的同学们对自己亲手制作的青团表示很满意。
清明前夕,记者在位于上海徐汇区的世界小学看到,小学生正在上一堂别样的传统文化教育课。来自老字号酒家的专业厨师带着面粉、肉馅、蒸屉来到学校,同老师一道现场教孩子们如何制作青团。既讲青团制作的学问,也讲清明蕴含的文化意味。
“青团面皮用的不是艾草汁哦,而是时令麦青,这种原料只有这个季节有,带有特别的清淡香气。要人工和面,反复把麦青汁和糯米粉混合,让面皮韧性十足。”大厨黄任康一边讲解,一边手把手教孩子们操作。
试过几次后,不少孩子已能熟练完成揉面、填馅料等过程,包好的青团圆润直立,在蒸笼内码放得整整齐齐。四年级的陈彦曦说,“以前看外婆在家包青团,觉得很麻烦、很神秘,现在我可以自己包给家人吃。”
食物能牵出浓浓的亲情,但作为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还有更多民俗和文化价值。这堂课上,老师也举办“诗词大会”,让孩子们比拼关于清明的“飞花令”。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道出了诗人的焦虑和惆怅;“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说的是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表达了人们在清明时节的忧愁乡思……孩子们在诗句中感悟生命与自然。
世界小学校长陈丕君告诉记者,学校每年会借传统节日之际举办相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除了包青团,还会包粽子、裹汤圆,通过亲手制作食物带给孩子们对民俗的直观认知,拉近传统文化与他们的距离,进而培养和呵护文化基因。
据了解,上海已在2014年发布《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基本形成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学校德育新格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落实进教材和课堂,更注重形成社会和网络上的合力。作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市,在上海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指标将重点考核学生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促进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有机统一。
(摄影:新华社记者 丁汀;责任编辑:杨佳艺;责任审核:郑亚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