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相声《普通话与方言》侯宝林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7-04-04
对口相声《普通话与方言》侯宝林
对口相声《普通话与方言》侯宝林
甲 您说相声也常说北京话吗? 乙 哎,干吗常说北京话呀!我们说相声就得说北京话呀! 甲 哎!那可不对。 乙 怎么? 甲 你应该说普通话呀! 乙 普通话不就是北京话吗? 甲 错了不是。 乙 怎么? 甲 北京话是北京话,普通话是普通话。 乙 噢!这还不一样哪! 甲 哎,现在推广普通话。 乙 是。 甲 它是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 乙 噢。 甲 以北京音乐为标准音。 乙 这我还不太明白呢! 甲 这你不太明白呢! 乙 不明白。 甲 这你得好好学!你看说普通话的好处大了,因为现在有山南的,海北的,各处的人在一起工作,如果都用方言那就不好懂了,都用普通话就彼此都能懂。 乙 噢!是喽。 甲 您比如说这么一句话吧—— 乙 什么话呢? 甲 用普通话说就好懂了:“你看这是什么?” 乙 这句话就是普通话? 甲 哎,你要用北京话就跟这个不一样了。 乙 北京话怎么说呢? 甲 “你这kk(zhei)是什么?” 乙 噢,kk。 甲 kk这(zhei)是什么?普通话说:“这是什么?”是不是啊? 乙 是是,就在字正。 甲 哎你要到天津这句话就变了。 乙 天津话怎么说? 甲 “你看看这(jie) 是(si)嘛(ma)?” 乙 哎!这是天津话。 甲 是吧? 乙 哎。 甲 到上海话,又不同了。 乙 上海话又怎么说哪? 甲 你看看这是什么? 乙 这啊? 甲 “你(nong)看(ku)看(ku)这 (di)是(ge)什么(sa me zi)?” 乙 这这句话我就不懂。 甲 也是这个意思啊:“你看看这是什么?” 乙 噢,也是这个意思。 甲 对吧。 乙 噢。 甲 要是到我们家乡,这句话又变味了。 乙 您什么地方的? 甲 沧县。 乙 沧县? 甲 沧州嘛! 乙 这句话怎么说哪? 甲 “你瞅瞅这是什么(me)呀?” 乙 噢,这是沧州话。 甲 你要到福建省福州,跟这又不同了。 乙 是啊! 甲 那更不好懂了。 乙 福建话这句怎么说哪? 甲 “你(lu)看(kan)这(zui)是(sai)什么(nao)?” 乙 这句话我更听不懂了。 甲 所以呀,大家都学普通话有好处呀! 乙 是喽。 甲 普通话跟北京话区别不大。 乙 噢! 甲 你要学普通话常听相声有好处。 乙 就能够学普通话。 甲 哎。相声它不是北京话吗? 乙 是啊! 甲 它就是儿化韵多。 乙 噢!儿化韵。 甲 这是最大的区别。普通话说“今天”,“明天”,“后天”。 乙 对啊。 甲 北京话那就不这样了。 乙 怎么说哪? 甲 “今儿”,“明儿”,“后儿”。 乙 对! 甲 没事儿出门儿,遛弯儿,买根冰棍儿。 乙 噢,这是儿化韵。 甲 哎!你看这儿化韵也有它的好处。 乙 那有什么好处啊? 甲 你要写在字上,你写“冰棍”,可是你要说话哪,就得说“冰棍儿”。 乙 啊!冰棍儿。 甲 冰棍儿,它区别词意:冰棍儿,它加这个儿化叫你听这东西不大。 乙 噢!就是小意思。 甲 “哎!您瞧,天热呀!来棵冰棍儿。” 乙 哎。 甲 来棵冰棍儿。这样听着好听,你要不用儿化韵,听着多可怕呀!“今天热啊!你来棵冰棍。” 乙 嗬! 甲 冰棍哪! 乙 那得多大呀! 甲 说的是哪。四人扛着吃? 乙 那怎么吃啊! 甲 是不是? 乙 对。 甲 它能够区别词意。 乙 是喽。 甲 多是用在爱称上。 乙 噢! 甲 用这个儿化。 乙 怎么? 甲 我们看一小孩儿,哎,你看这个小孩儿多好啊,长得跟花儿似的。 乙 夸这个小孩儿。 甲 “你看这小孩儿长得跟花似的。” 乙 对。 甲 他都用儿化。你要不用儿化哪,这意思就差了。 乙 是吗? 甲 哎,你看这个小孩长得跟花似的。 乙 花似的? 甲 “你看这个小孩长得跟花似的。”那孩儿长得跟麻雷子似的,再来一个跟二踢脚似的。 乙 好家伙!这儿放鞭炮哪! 甲 是不是? 乙 啊。 甲 所以说儿化韵有它的好处。 乙 是。 甲 也不能够是话都用儿化韵。 乙 是吗? 甲 你看北京话它就有这一点。 乙 是喽。 甲 儿化韵的地方太多。 乙 噢。 甲 还有重叠儿化哪? 乙 怎么叫做重叠儿化哪? 甲 “胖胖儿的,瘦瘦儿的,忙忙儿的,快快儿的,轻轻儿的。”这都是重叠儿化。 乙 噢,是了。 甲 两个字儿一样,下边加个儿。 乙 噢,这叫重叠儿化。 甲 “这人胖胖儿的,那人瘦瘦的,唉,你去一趟快快儿的。唉!轻轻儿的。”是不是重叠儿化。 乙 是了。 甲 不用儿话不好听:“这人胖胖的,那人瘦瘦的,你快快的,你慢慢的。” 乙 这么说倒是不好听。 甲 北京话可也有这么说的。 乙 还有这么说的哪? 甲 那是大人对小孩儿。 乙 噢。 甲 小孩儿刚一周多,一岁多点儿。 乙 是是。 甲 大人为教他说话。 乙 嗯。 甲 哄孩子这么说。 乙 是啊。 甲 “慢慢走。” 乙 噢。 甲 “我带你上街街。” 乙 嗯。 甲 “叫叔叔,叫姑姑。” 乙 对。 甲 “叫妈妈。带帽帽,穿袜袜,我带你去买肉肉。” 乙 哎,是这么说。 甲 “吃饺饺,买包包。” 乙 嗯。 甲 包子饺子,什么饺饺、包包啊,哄小孩儿。 乙 是喽。 甲 对大人没那么说的。 乙 对大人没有这么说的。 甲 那当然了,我跟你说话:“郭先生,没事儿啊?” 乙 没事。 甲 “咱们出去遛个弯儿。” 乙 走哇。 甲 “我请您吃饭。” 乙 好。 甲 “咱们吃包子,要不然吃饺子。” 乙 好。 甲 “你戴帽子,咱们走。”这好听啊!要是照着哄孩子那样,你能满意吗?“郭先生,没事啊?” 乙 没事啊。 甲 “我带你出去遛遛。” 乙 啊。 甲 “我请你吃包包。” 乙 噢。 甲 “给你买饺饺。你戴上帽帽。” 乙 这好嘛,这么说我成傻子啦! 甲 就说是啊,是吧? 乙 嗯。 甲 这是儿化韵。 乙 是了。 甲 所以学普通话的时候,注意北京话的儿化韵。 乙 是是。 甲 您要听相声学普通话,千万得注意,有的演员爱用方言、土语。 乙 噢,土话啊。 甲 啊。 乙 这个土语说起来也就本地方懂。 甲 哎,离开那地方人家就不懂了,外埠人不大懂。 乙 对。 甲 是吧? 乙 哎。 甲 并且也不好写。 乙 噢,写也没法写。 甲 那属于老北京话。 乙 噢。 甲 您比如说普通话,这两句话挺好懂:“哎,郭先生,昨天我去看你,你没在,我等了很久你也没回来,后来我就走了。” 乙 噢。 甲 你看这话好懂吧? 乙 这话好懂。 甲 “昨天我去看你,等了很久,你也没回来,我就走了。”谁都懂。 乙 是啊。 甲 你要用北京的方言,大部分人不懂。 乙 那怎么说? 甲 “嘿,昨儿我k你去了。” 乙 k我去了! 甲 “我一k你颠儿啦。” 乙 我颠——好嘛! 甲 “遛遛儿等你半天儿,压根儿你也没回来,我一瞧折(念zhe)子了。” 乙 嗯。 甲 “我就撒丫子了。” 乙 撒丫子呀! 甲 您说相声也常说北京话吗? 乙 哎,干吗常说北京话呀!我们说相声就得说北京话呀! 甲 哎!那可不对。 乙 怎么? 甲 你应该说普通话呀! 乙 普通话不就是北京话吗? 甲 错了不是。 乙 怎么? 甲 北京话是北京话,普通话是普通话。 乙 噢!这还不一样哪! 甲 哎,现在推广普通话。 乙 是。 甲 它是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 乙 噢。 甲 以北京音乐为标准音。 乙 这我还不太明白呢! 甲 这你不太明白呢! 乙 不明白。 甲 这你得好好学!你看说普通话的好处大了,因为现在有山南的,海北的,各处的人在一起工作,如果都用方言那就不好懂了,都用普通话就彼此都能懂。 乙 噢!是喽。 甲 您比如说这么一句话吧—— 乙 什么话呢? 甲 用普通话说就好懂了:“你看这是什么?” 乙 这句话就是普通话? 甲 哎,你要用北京话就跟这个不一样了。 乙 北京话怎么说呢? 甲 “你这kk(zhei)是什么?” 乙 噢,kk。 甲 kk这(zhei)是什么?普通话说:“这是什么?”是不是啊? 乙 是是,就在字正。 甲 哎你要到天津这句话就变了。 乙 天津话怎么说? 甲 “你看看这(jie) 是(si)嘛(ma)?” 乙 哎!这是天津话。 甲 是吧? 乙 哎。 甲 到上海话,又不同了。 乙 上海话又怎么说哪? 甲 你看看这是什么? 乙 这啊? 甲 “你(nong)看(ku)看(ku)这 (di)是(ge)什么(sa me zi)?” 乙 这这句话我就不懂。 甲 也是这个意思啊:“你看看这是什么?” 乙 噢,也是这个意思。 甲 对吧。 乙 噢。 甲 要是到我们家乡,这句话又变味了。 乙 您什么地方的? 甲 沧县。 乙 沧县? 甲 沧州嘛! 乙 这句话怎么说哪? 甲 “你瞅瞅这是什么(me)呀?” 乙 噢,这是沧州话。 甲 你要到福建省福州,跟这又不同了。 乙 是啊! 甲 那更不好懂了。 乙 福建话这句怎么说哪? 甲 “你(lu)看(kan)这(zui)是(sai)什么(nao)?” 乙 这句话我更听不懂了。 甲 所以呀,大家都学普通话有好处呀! 乙 是喽。 甲 普通话跟北京话区别不大。 乙 噢! 甲 你要学普通话常听相声有好处。 乙 就能够学普通话。 甲 哎。相声它不是北京话吗? 乙 是啊! 甲 它就是儿化韵多。 乙 噢!儿化韵。 甲 这是最大的区别。普通话说“今天”,“明天”,“后天”。 乙 对啊。 甲 北京话那就不这样了。 乙 怎么说哪? 甲 “今儿”,“明儿”,“后儿”。 乙 对! 甲 没事儿出门儿,遛弯儿,买根冰棍儿。 乙 噢,这是儿化韵。 甲 哎!你看这儿化韵也有它的好处。 乙 那有什么好处啊? 甲 你要写在字上,你写“冰棍”,可是你要说话哪,就得说“冰棍儿”。 乙 啊!冰棍儿。 甲 冰棍儿,它区别词意:冰棍儿,它加这个儿化叫你听这东西不大。 乙 噢!就是小意思。 甲 “哎!您瞧,天热呀!来棵冰棍儿。” 乙 哎。 甲 来棵冰棍儿。这样听着好听,你要不用儿化韵,听着多可怕呀!“今天热啊!你来棵冰棍。” 乙 嗬! 甲 冰棍哪! 乙 那得多大呀! 甲 说的是哪。四人扛着吃? 乙 那怎么吃啊! 甲 是不是? 乙 对。 甲 它能够区别词意。 乙 是喽。 甲 多是用在爱称上。 乙 噢! 甲 用这个儿化。 乙 怎么? 甲 我们看一小孩儿,哎,你看这个小孩儿多好啊,长得跟花儿似的。 乙 夸这个小孩儿。 甲 “你看这小孩儿长得跟花似的。” 乙 对。 甲 他都用儿化。你要不用儿化哪,这意思就差了。 乙 是吗? 甲 哎,你看这个小孩长得跟花似的。 乙 花似的? 甲 “你看这个小孩长得跟花似的。”那孩儿长得跟麻雷子似的,再来一个跟二踢脚似的。 乙 好家伙!这儿放鞭炮哪! 甲 是不是? 乙 啊。 甲 所以说儿化韵有它的好处。 乙 是。 甲 也不能够是话都用儿化韵。 乙 是吗? 甲 你看北京话它就有这一点。 乙 是喽。 甲 儿化韵的地方太多。 乙 噢。 甲 还有重叠儿化哪? 乙 怎么叫做重叠儿化哪? 甲 “胖胖儿的,瘦瘦儿的,忙忙儿的,快快儿的,轻轻儿的。”这都是重叠儿化。 乙 噢,是了。 甲 两个字儿一样,下边加个儿。 乙 噢,这叫重叠儿化。 甲 “这人胖胖儿的,那人瘦瘦的,唉,你去一趟快快儿的。唉!轻轻儿的。”是不是重叠儿化。 乙 是了。 甲 不用儿话不好听:“这人胖胖的,那人瘦瘦的,你快快的,你慢慢的。” 乙 这么说倒是不好听。 甲 北京话可也有这么说的。 乙 还有这么说的哪? 甲 那是大人对小孩儿。 乙 噢。 甲 小孩儿刚一周多,一岁多点儿。 乙 是是。 甲 大人为教他说话。 乙 嗯。 甲 哄孩子这么说。 乙 是啊。 甲 “慢慢走。” 乙 噢。 甲 “我带你上街街。” 乙 嗯。 甲 “叫叔叔,叫姑姑。” 乙 对。 甲 “叫妈妈。带帽帽,穿袜袜,我带你去买肉肉。” 乙 哎,是这么说。 甲 “吃饺饺,买包包。” 乙 嗯。 甲 包子饺子,什么饺饺、包包啊,哄小孩儿。 乙 是喽。 甲 对大人没那么说的。 乙 对大人没有这么说的。 甲 那当然了,我跟你说话:“郭先生,没事儿啊?” 乙 没事。 甲 “咱们出去遛个弯儿。” 乙 走哇。 甲 “我请您吃饭。” 乙 好。 甲 “咱们吃包子,要不然吃饺子。” 乙 好。 甲 “你戴帽子,咱们走。”这好听啊!要是照着哄孩子那样,你能满意吗?“郭先生,没事啊?” 乙 没事啊。 甲 “我带你出去遛遛。” 乙 啊。 甲 “我请你吃包包。” 乙 噢。 甲 “给你买饺饺。你戴上帽帽。” 乙 这好嘛,这么说我成傻子啦! 甲 就说是啊,是吧? 乙 嗯。 甲 这是儿化韵。 乙 是了。 甲 所以学普通话的时候,注意北京话的儿化韵。 乙 是是。 甲 您要听相声学普通话,千万得注意,有的演员爱用方言、土语。 乙 噢,土话啊。 甲 啊。 乙 这个土语说起来也就本地方懂。 甲 哎,离开那地方人家就不懂了,外埠人不大懂。 乙 对。 甲 是吧? 乙 哎。 甲 并且也不好写。 乙 噢,写也没法写。 甲 那属于老北京话。 乙 噢。 甲 您比如说普通话,这两句话挺好懂:“哎,郭先生,昨天我去看你,你没在,我等了很久你也没回来,后来我就走了。” 乙 噢。 甲 你看这话好懂吧? 乙 这话好懂。 甲 “昨天我去看你,等了很久,你也没回来,我就走了。”谁都懂。 乙 是啊。 甲 你要用北京的方言,大部分人不懂。 乙 那怎么说? 甲 “嘿,昨儿我k你去了。” 乙 k我去了! 甲 “我一k你颠儿啦。” 乙 我颠——好嘛! 甲 “遛遛儿等你半天儿,压根儿你也没回来,我一瞧折(念zhe)子了。” 乙 嗯。 甲 “我就撒丫子了。” 乙 撒丫子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