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世界小学

“谁跑得快”课后随笔
作者(来源):世小    发布时间:2011-06-22

“谁跑得快”课后随笔

世界小学   张丽

“谁跑得快”是学生初步接触的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其中涉及到了“速度”“时间”“速度”等新的运动要素,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思维难度。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许多学生喜欢玩玩具赛车,他们差不多都拥有自己的赛车,尤其是男生,对各种赛车的性能等了如指掌。本课教学设计就从这一生活现象入手,围绕教学的目标改造教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思考、讨论来研究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解答方法。设计注重现实体验,变“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建立了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师生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模式。也可采用生活中的情境引入,以一个童趣情境来引入新课:森林公园中召开运动会,请你们最裁判:第一轮:小狗与小猫比赛:它们参加60比赛,小猫用12秒,小狗用10秒,谁会获胜;第二轮:小猴与小松鼠比赛。他们时间相同,都用3分钟,小猴跑了150,小松鼠跑了135,谁获胜;第三轮:小马与鸵鸟比赛:小马3小时跑了270千米,鸵鸟2小时跑了240千米,谁跑得快;这三次比赛,正好概括了有关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的三种情况。并且通过不同的条件得出:路程相同,用时间少,说明跑得快,用得时间多,说明跑得慢;时间相同,跑得多的获胜;时间不同,路程也不同,必须计算出单位时间谁跑得多。这些知识如果通过抽象的讲解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部分能力欠缺的同学一定会产生排斥心理,而通过生动的生活情境的演示,使学生有了形象的认识,勾起学生对生活知识的回忆,学生参与度很高,学生也容易理解其中的关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接触到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们能够用不同的生活来感悟书本。本着“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理念,教学中改变了应用题的呈现方式,有操作性的、图文性的,赋予课堂生命的活力,让静态的课堂生动起来,让乏味的课堂精彩起来。

    2、教学不能等同于发展。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所以,课堂练习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梯度性、挑战性,让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的作业设计,也应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赋予知识活力与灵性,真正达到“教育的问题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

    3、以“速度”为载体,传递人文精神:教育、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更是开启智慧与觉悟的过程,蕴藏了丰富的人文意义。在初步感知“速度”的含义,学习“速度”的表示法时,可采用读一读、猜一猜、算一算等多种形式,自然传递人文精神。如读一读飞机的速度:美国宇航局研制的X43A超音速实验飞机,1116下午成功完成了速度约为11260千米/时的试验飞行。这一速度10倍于音速,创下了新的世界纪录。猜一猜大雁的速度:当每只雁振翅高飞,也为后面的队友提供了“向上之风”。提起数学课堂教学,不少人会更多地关注于知识的形成,思维的发展以及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好像语文教学的担子更重一些。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力争实现知识教学与人文教育的完美整合,知识对人性的呼唤,我们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领悟了做人的准则、生命的意义。

    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必须设计好、组织好一个个科学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们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感受、体验并将其内化,将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