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世界小学

家校合作共育礼仪好习惯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20-01-17

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幼年时形成的良好习惯可以改变一生”,小学阶段作为培养礼仪好习惯最重要的初始阶段,毋庸置疑有着不可替代和忽视的作用,而在此其中,家庭的礼仪教育更是孩子形成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为了让学生形成举止文雅、语言恭敬,讲文明、行礼仪的好习惯,家校应充分重视发挥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作用。有鉴于此,围绕“家校合作共育礼仪好习惯”这一主题,以我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展开相关实践研究。

一、背景分析

家庭礼仪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正确表达尊重和敬意,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与生活礼仪。但在家庭礼仪的培养过程中,由于学生自主形成礼仪的方法缺失、学生接触的外部环境影响和教育者本身存在的误区,所以导致一些学生在平日人际交往和与家人相处过程中产生“不拘小节”、“自我中心”的情形,从而阻碍了他们养成良好的家庭礼仪习惯。

1、家庭礼仪习惯的意识缺失

当前,由于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从小生活在“众星捧月”的家庭环境当中。物质生活的丰富,导致许多家长将大量的财力和自身的关注都投射在孩子的身上,但却缺少理性和正确的引导。久而久之,孩子潜意识中会将家人对自己的“焦点式”关注和“倾尽全力”的投入视作理所当然的,因此,对于家庭成员的付出也就慢慢地变得“视若无睹”了,其外化体现即为:学生外出或回家时,很少会与家庭成员主动打招呼。常常看见的情况就是:家长小心翼翼地把孩子送出门、热情洋溢地欢迎回家的孩子,孩子却很少有所回应或主动表现出对家人的关爱和尊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家庭礼仪习惯意识的缺失,使孩子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

2、外部环境影响礼仪行为

受到互联网时代的影响,当代学生普遍较早接触网络,而互联网以其易传播性、普适性及易接受性也很快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网络世界虽精彩纷呈、能给予学生广阔的视野与知识,但是同时也不免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近年来流行的短视频软件中,就时有低俗、不文明行为的不良示范,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有所欠缺,所以时有对此类行为仿效的意愿和做法。这其中自然不免有一些是对家人进行调侃、戏弄的内容,当学生长期收看此类视频后,出于低龄儿童喜爱仿效的特点,就会造成学生忽视父母付出,凡是只求自己心情得到满足的做法产生,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家庭礼仪习惯。

3、家庭礼仪习惯教育的缺失

目前,社会上有部分家长对孩子成才的途径抱有偏见,他们认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占有主要地位应是学习和才艺方面的发展,而忽视了学生道德层面的需求和培养,这样的情况也使得孩子的精神世界始终少有人问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

而这种道德层面的培养和家庭礼仪习惯教育的缺失往往由几种情况导致产生。

其一,是家庭当中缺少和蔼的氛围或理性的家庭教育环境,单纯注重孩子才艺、学习方面成长的家庭,往往忽视孩子的内心需求,他们与孩子交流、接触的重点始终离不开与学习有关的方面,长此以往,导致了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孩子没有感受到和谐有礼的家庭氛围,变得不懂得和家庭成员温馨地相处,常常是“有问才答”,或者由于家长只询问有关学习的问题,变得不耐烦回答,将来也就很难将谦和有礼的一面展示给他人。而对孩子具有明显溺爱行为的家庭则正好相反,他们对于孩子的一切愿望都尽量给予满足,但是却不注重孩子的理性家庭教育,孩子在长时间“予取予求”的环境中成长,往往造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状态出现,对家人随意指呵,同样也无法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二、实施教育

1、家校共探:制订习惯培养目标  落实重点礼仪教育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引导式三位一体的整合,彼此之间是不可割裂的。而其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作为学生接触时间最长、最易有所获得的教育途径,更应该发挥良性互动机制,形成礼仪教育的合力,这就需要家校双方能够共同制定好习惯培养的目标,并切切实实地将教育落实到位。

对于习惯培养的目标,聚焦的关注点是落脚于礼仪培养上的,但这样的目标还只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所以真正确定家校合力的重点时还应该在征求家长意见、建议以及结合学生本身学情的基础上,优化提出主要关注点。比如,早上起床要和父母、长辈问好,外出或回家时要主动打招呼,即使正在进行自己的活动或学习时,如果父母有所召唤也应当第一时间到父母面前询问缘由等等。通过制定这样一系列涉及到学生生活方方面面的、详尽的细节规范,来逐步养成他们对于家庭礼仪的初步认知和意识,继而让他们懂得从哪几个方面来落实礼仪规范,时时提醒自身是否遵守。

然而,明确的目标仍旧只是白纸黑字,要让学生能够真正自觉地遵守、贯彻这些规范,还必须分阶段制定礼仪教育方案,确定相应的方式方法,以分步骤落实教育的形式使礼仪的行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经典”教育法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有关“礼”的经典著作在文献中更是浩如烟海,很早以前,我们的先贤就已经把孝顺、敬畏等融入家庭礼仪规范之中,以期让孩子能够受到圣人的感染,以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弟子规》中就有“出必告 反必面”的语句,就是教诲稚子:出门时应告诉父母长辈自己要去何处,省得父母长辈牵挂;返回家后要向家人报告自己已经平安归来,多谢父母长辈对自己的挂念。正如《颜氏家训》的著作者颜之推所说:“吾观《礼经》,圣人之教,箕帚匕箸,咳唾唯诺,执烛沃盥,皆有节文,亦为至矣。”家庭和学校都可以藉由经典诵读的方式来让学生体悟礼仪对于生活的重要作用,通过讲讲礼仪小故事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经典当中每一项理解所包含的深刻内涵。班级中,教师可以利用两分钟预备铃的时间,让学生天天诵读,从而让这种传承千年的礼仪习惯深入他们的骨髓,亦或是利用课余时间,创设情境,模拟家庭中需贯彻礼仪的场景,让学生产生实际体验,从而潜移默化地落实到生活当中。家庭中,家长可以以课外阅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读此类书籍,从中有所感悟,并时时实践。家长在家也可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作出及时评价,让传统优秀文化中礼敬长辈的做法成为他们日常生活自然而然流露而出的习惯。

(2)环境熏陶法

 良好的环境是学生形成完整礼仪习惯的重要助推力量,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努力营造出良好的礼仪道德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润物细无声地浸润于无声的礼仪教育中。落实到校园当中,班级可以通过开展班队主题会的形式,以“家庭礼仪”为主题,让学生在全员参与的过程中,对家庭礼仪中需要做到的内容进行梳理,并通过小组互评的方法,找出自己还应当在家庭中遵守的礼仪规范,自发意识的觉醒,也将帮助学生将礼仪规范真正入脑入心。而家长则可以与学校加强联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孩子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和主动践行文明礼仪。家庭中,可以适时地营造舆论环境,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无时无刻都能够因良好的礼仪习惯受到赞美,因无理的举动受到家庭成员的批评。除此之外,作为家长,还应该尝试构建一个和谐的家庭礼仪教育氛围,通过与孩子定期的交流,发现孩子在礼仪习惯达成中的困惑和薄弱点,在轻松愉快的对话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帮助孩子及时改正和调整。

(3)言传身教法

由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较小,容易产生对周围人仿效的行为,因此,老师和家长作为孩子十分乐于模仿的对象,更应该要以身作则,践行好礼仪模范。如在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老师和家长不仅要做好学生礼仪的培养者,更要在学生表现出礼仪规范时,显示出对他们足够的尊重。例如,在校园生活中,老师们常常会教育孩子在进出教室门和办公室门的时候向老师打招呼,如果老师在面对学生严格遵守的礼仪规范时显露出漠视或敷衍的态度,就会大大打击学生巩固这一习惯的热情,导致学与实践之间产生断层。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与人的相互问好不应只限于小辈对长辈,而是源于一种相互之间的尊重,所以当老师在校园里看见学生时也应当主动进行打招呼,这样,学生就更可能对类似的行为进行模仿,从而收获正面的教育效果。家庭中的礼仪习惯培养也是与此雷同的,家长需在家庭生活中体现出对他人尤其是长辈足够的尊重,并以自己的行为来表达,切忌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对孩子的礼节表现出敷衍的态度,要“以礼带礼”,让孩子对礼仪看得见、体会得到,从而自然地接受影响,自觉的付诸于实践。

2、家校互动:加强线上线下沟通  完善礼仪评价体系

为了能够一以贯之地夯实礼仪教育的成果,并及时地将所反馈出的问题进行反馈和改正,在进行形式丰富的家校互动教育的同时,还应当要不断加强家校之间沟通,不断调整和完善礼仪评价的标准,使得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能够包含具体清晰的指导和训练。

要使孩子的行为得到强化,就需要在培养和矫正孩子的习惯中,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评价。正如教育家布卢姆所说:“没有评价就没有教育,教育要不断进行评价、反馈、矫正,才能保证目标的达成。”如在礼仪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家校两方就可以在观察商讨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有针对性的问题,并事先拟定系统的监督评价体系,制定相应的考核表。

考核表中的项目应当结合涉及课堂、家庭礼仪习惯的方方面面,便于在对孩子的行为展开一定考核的同时,对其表现进行判断、褒贬,以激励孩子坚持良好礼仪习惯、预防和克服不良的习惯。仍以学生是否能够做到“外出或回家主动打招呼”这条礼仪习惯为例,考核表中可以包括项目、时间两大矢量,时间主要是记录一段时间内学生完成该礼仪习惯的持续性情况,项目则可以囊括“是否在出门、回家时打招呼”、“用语是否礼貌”、“打招呼是否主动”、“是否及时回应家长的呼唤”等。

评价标准上,此表应为一月连续的,要做到每周一小评,每月一大评并进行总结。分值上可将每项得分设为1分,每周累计得分在总评90%以上即为优秀,累计超过60%即为合格,低于60%以下为表现不佳。如果表现优秀,可以获得一枚奖励贴纸,月累计超过90%可以兑换“心愿单”上的一个愿望,以此激励学生以持续性的态度对待礼仪习惯的养成,并最终形成礼仪评价体系。

评价的主体,可分为自评部分和监督部分两个方面。自评部分主要是要求学生对自己一天以来的礼仪习惯进行反思和评价,从而起到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的效果。孩子在每天起床后,可以先浏览一下考核表中所包含的项目,以此提醒自己需要做到和注意的方面,继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其中的相关要求。监督部分则是要求家长、教师共同作为监督者进行旁边评价,在实施这一评价的过程中,监督者更应该对一些微小的细节展开关注,尤其对孩子经常会做不到的地方进行跟踪性关注,并在评价过程中和学生及时反馈问题所在,共同剖析原因,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提升礼仪习惯培养意识。由于这样的观察评价是由家庭延续到学校,又从学校延续到家庭当中的,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目标计划制定、规范确立后,最终评价却断层或不了了之的情况出现。

 

三、教育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家校配合和对礼仪习惯培养的持续跟踪,班级的学生在文明礼貌上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各阶段的教育内容能够较好的相互衔接、循序渐进的展开,学生也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和主动践行文明礼仪,做到了知行合一。除此之外,学生开始将自己已养成的礼仪习惯进行自主迁移,将对礼仪的认知和实践落实到了家校生活中的更多方面,如“到家人房间先敲门,同意后方可进入”、“孝敬长辈、师长,逢年过节向长辈师长问候、祝福”、“早起及睡前主动向长辈问安”、“进入老师办公室先得到允许,再进入”等等。

 

四、教学反思

虽然家校合作共育礼仪好习惯的做法得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持续、具体的实施过程,仍旧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问题。

1、随着学生一项项礼仪习惯的养成,监督考核表中的内容却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所以导致学生对于某些礼仪习惯的监督要求渐渐失去敬畏感,甚至产生了有时敷衍了事的情况。所以,在今后制定考核表的过程中,还是应当对评价的矢量展开及时的改变,尤其是应当利用线下“家长论坛”、“家长学校”以及线上“晓黑板个别交流”、“班级群寻找共性问题”的交互式交流方式,了解礼仪习惯的达成情况,考虑拟改变其中的相关要求,从而不断刺激、鼓励孩子对新的礼仪习惯发出挑战。

2、评价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机制的标准制定仍就比较松散,这就导致在学校和家庭的监督过程中,可能在标准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断层,导致学生在达成同一目标后所受到的激励有所不同,直接影响了学生在进行持续性礼仪习惯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性和热情,不利于长期的礼仪习惯培养需要。

 

杨佳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