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世界小学

希望在教育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4-03-25

资源信息表

 

  :

第七课《希望在教育》(教学设计与说明)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教育、希望工程

  :

1、教学目标

1)认识教育对提高人口质量的意义。

2)知道希望工程的由来与发展。

3)尽自己所能,为希望工程出力。

2、教学内容

本课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1)、(2)和(3),即教学过程设计中的活动一到活动四,将教材中七色光、故事园、e链接等内容相互交织贯穿其中,与此同时,将国家对教育的关注、投入的资料补充介绍加入。

3、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教育对提高人口质量的意义。

4、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交流、媒体演示、前后对照,让学生对于“教育”这个概念有准确的认识。为学生创设感性认识的教学环节,以资料学习、调查研究、合理想象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希望在教育”的内在含义。

 

  :

小学《品德与社会》(上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七课

  :

汉语

媒体格式:

.doc

学习者:

教师、学生

资源类型:

文本类素材

教育类型:

小学教育>四年级

  :

 

  :

 

  :

 

Email:

gqxx_shenb@xhedu.sh.cn

说课

1.教材

本课是第二单元《物华天宝》中的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围绕着我国人口与资源问题展开的,其中分别讲到了我国人口数量的庞大、各种资源的有限与分布不均衡等内容。在第一、第二课中学生已经对我国人口数量的庞大、分布不均,资源等内容有了了解,这一课着重学习的是关于“教育”的问题。

2.学情

教材中提到的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状况以及“希望工程”等内容,学生并不一定都能了解、理解。因此,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将定在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对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意义,并在了解了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与支持后,能尽自己所能,为希望工程出力

3.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们拟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从而认识到为何“希望在教育”,即教育的重要性:对提高人口质量的意义;由此知道希望工程的由来与发展;最后在了解了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与支持后,尽自己所能,为希望工程出力。

4.教法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交流、媒体演示、前后对照,让学生对于“教育”这个概念有准确的认识。为学生创设感性认识的教学环节,以资料学习、调查研究、合理想象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希望在教育”的内在含义。

5.学法

课前准备时布置学生关注生活学习的校园环境,以帮助在课堂上理解“教育”的含义。教学难点的解决,主要通过课堂上引导学生的看看、想想、说说等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同时穿插合作学习、个别学习的方式,来解决“希望在教育”的中心主题。

6.实施

本篇课文的内容可以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主要安排了四个活动的体验。

首先让学生交流课前对学校硬件环境观察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随机运用媒体出示相应的图片。这时,适时地出示学校过去的图片,由此引到过去的校园环境,请学生回忆,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的校舍会有如此大的改变,是投入了许多资金的。这笔巨额的资金是由谁投入的呢?学生很自然答道:“国家”。这样也就很自然过渡到了第二个教学环节。

第二个环节,我请学生们分组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国家对教育的关注、投入的情况,与此同时思考——国家为何投入那么多?如此重视教育呢?在学生难以解决这个问题时,教师讲解故事园中的前半段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并悟出“治穷先治愚”,因此教育是重要的,从而引出课题。

紧接着的第三个环节,采用教师的过渡引导学生分组书面调查:了解书中介绍的教育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资料以及《群英谱》故事,在小组内完成调查表,根据调查表中的“不发达地区教育的困难有哪些”、“不发达地区人们用什么克服困难”以及“你的感受”,小结概括“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学生、校舍(硬件、软件),随机板书。然后运用媒体介绍“希望工程”资料。

第四个环节,在第三环节基础上,检验学生对“希望工程”的理解,设计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补充完整故事园中的故事。然后请学生谈谈自己能为“希望工程”做些什么,即激发他们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最后的小结,将想法、语言提升到实际活动的层面,鼓励学生与希望小学的师生们交朋友。

本课的板书设计为:

学生

7希望教育{           硬件

校舍{  

                            软件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认识教育对提高人口质量的意义。

2)知道希望工程的由来与发展。

3)尽自己所能,为希望工程出力。

2.教学内容

本课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1)、(2)和(3),即教学过程设计中的活动一到活动四,将教材中七色光、故事园、e链接等内容相互交织贯穿其中,与此同时,将国家对教育的关注、投入的资料补充介绍加入。

3.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教育对提高人口质量的意义。

4.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策略

运用交流、体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耳听、眼见来感知自己不知的内容,从而引发学生关注贫困失学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激发珍惜现有学习条件的共识。

5.教学准备

1)教师:媒体制作,安排课堂座位(分小组坐)。

2)学生:对校园硬件环境进行观察。

6.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交流校园环境调查,感受教育环境的变化。

1、 生交流课前对学校硬件环境观察的情况。

师据生交流随机运用媒体出示学校环境图片。

2、 过渡提问:我们学习生活的这个现代化的校园在一年前,并不是

这个样子,那个时候的模样还有谁记得?

    生交流学校过去的环境情况。

3、 小结过渡:是的,这样的校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会产生很大的不

便。今天我们的校舍会有如此大的改变,是投入了许多资金的。

这笔巨额的资金是由谁投入的呢?——国家。

活动二:合作学习,认识教育对提高人口质量的意义。

1、 过渡: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教育的关注、投入情况是怎样的?

2、 学生分组,根据下发的资料袋(除了“七色光”中介绍的文字、图片资料之外,再用图表的形式补充介绍国家投入的资金占国民总产值的数据资料。),思考:国家为何要如此重视教育呢?

3、 集体交流。

4、 帮助学生理解,讲故事(注:“故事园”中故事只讲到“因穷就简办小学。”)

    随机媒体出示:“治穷先治愚”

随机板书:希望在教育

活动三:书面调查,知道希望工程的由来与发展。

1、 过渡:虽然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很大,但是由于经济文化发展不平

衡,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还是比较落后的。

2、学生分组书面调查:了解书中介绍的教育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资料以及《群英谱》故事,在小组内完成调查表。

附调查表:

不发达地区教育的困难

不发达地区人们用什么克服困难

你的感受

 

 

 

 

 

 

 

 

 

 

 

 

 

 

 

(注:表格的格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现增加、减少。)

3、 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学生、校舍(硬件、软件)

4、 小结:不发达地区人们在教育上所遇到的困难,国家也关注到了。

媒体介绍“希望工程”资料。

活动四:尽自己所能,为希望工程出力。

1、 过渡:还记得刚才我们了解到的西部地区那个偏僻的村庄吗?他

们那儿也得到了希望工程的捐助。得到捐助的小学会有什么变

化?生展开想象、补充完故事。

2  提问:我们也能为不发达地区孩子们做些什么吗?能做什么?

(目的:激发学生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

3、 根据学生的交流,小结:

这节课上我们了解到了很多平时不被我们所了解的事情,那些贫

困山区的孩子、老师们,他们生活学习的环境是那样的难以想象,

真令人感慨,你有什么想私下里向他们表达,请你课后写在心愿

卡上,试着与希望小学的师生们交朋友。

4、 课后作业布置——写一份给希望小学孩子们、老师们的信。

 

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从而认识到为何“希望在教育”,即教育的重要性:对提高人口质量的意义;由此知道希望工程的由来与发展;最后在了解了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与支持后,尽自己所能,为希望工程出力。在教学活动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基本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情感上有了一定的触动。

教材中提到的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状况以及“希望工程”等内容,学生并不一定都能了解、理解,就算是“教育”两字,学生们中大部分也只是认为就是“学习”。而以上这些关键词却都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必需要了解、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课前,我安排学生对生活的这个熟悉的校舍进行一个全面的观察,由这个观察交流导入本堂课,随后的新旧校园比较,就很自然地引入了“教育环境”这个感念,那么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很容易很自然地理解“教育”不单单只是指个体的“学习”,包括“教育环境”等其他内容,是个很宽泛的概念,这样也就为下面要提到的“希望工程”等内容的理解做了铺垫。将教材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教学方法,在解决一些学生不了解、不理解的教学内容时,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既是降低了教学难度,又让学生在无声无息中解决了需要理解掌握的内容。

在本堂课中,我有意将故事园中的故事分为两段,前一段放在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希望在教育”这个理解难点上;而后一段放在清学生合理想象,得到“希望工程”捐助后,山区小学会有的变化。可以说这个故事其实就成了解决本课重点的一把钥匙:前一段,要求学生凭空说“国家为何那么重视教育?”,是有相当难度的,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就更难理解“希望在教育”这个本课中心主题了,在研读教材之后我突然发现,故事园中的这个故事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难点,有机地运用好教材资源,真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呀!讲解了“希望工程”,那么又如何检验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呢,通过故事后半段的合理想象,一方面能及时发现学生认识上的误差,帮助纠正,另一方面也自然引发学生谈谈自己又能为“希望工程”做些什么贡献,在课堂实践中,学生在这个环节的反应上与课前的预设不谋而合,效果气氛都比较理想。

总之,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各个环节应该是由学生的需求而来的,应该是将求实效性的,这样的品德与社会课才是一堂有意义的课。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