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世界小学

让课堂洋溢美的气息
作者(来源):世小    发布时间:2011-06-07

让课堂洋溢美的气息

黄震丽

有人说,教师应把自己的性情爱好化作一种情愫,成为一种情怀,化作一种为师的性格,那么她的课堂就有了属于她的课堂性格。于是我有了这样的想象,如果我的课堂能像我喜欢的弹词那样弦索婉转,像我喜欢的越剧那样缠绵隽永,像我喜欢的昆曲那样悠扬悱恻,一句话,把我爱美的情素融入我的课堂,使我的语文教学洋溢着美的气息,那就能引领着我的学生从那些生动形象、情文并茂的文本里感悟生动丰富的文字美,体悟变化有致的的结构美,感怀动人心魄的人物形象美……

从教二十年,我于自身努力提高学养(19964月完成了上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全部课程,获得大学专科学历;2000年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夜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时立足于用科研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在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努力之后,今天的我也算是有了属于我的课堂性格――美。回首来看,似觉漫漫长路。

一、模仿中不盲从

刚执教鞭时,对于课程的结构,教材的解读和课的推进状态的把握我都掌握不好,模仿成了我成长必不可少的法宝。我记得听过很多的课,对这些教师的课细心研究,吸收归纳,使之成为我自己上课的营养要素。在模仿的过程中我发现全盘照抄是不可行的,诸如一些教学策略的实施,要依据自身的特点和自己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性的实施课堂教学,拿别人的优点为我所用。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执教六年级,恰逢区里教研室莅临我校,教研员点名要听我这个初预“新兵“的课,当时选择的是《女娲补天》,课文不长,一般的教法起因――经过――结果按部就班。我经过深入思考觉得这样一篇篇幅不长,难度不大的教材一段一段来上完全割裂文章的整体美,于是我大胆突破从课文的训练重点复述入手进行整体性教学,结果课堂气氛活跃,我也得到教研员的称赞。

尝到甜头的我,更坚定了自己不盲从的路,教学中开始注重了文本的整体性。2003年第一学期我执教《春燕》,抓住了“春燕的话像往滚油锅里洒了一把盐,大伙儿噼噼啪啪地议论开了……”一句话,让学生进行质疑,然后整合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结果因此被评为区好课教师。20044月我以《山泉流过的地方》参加区中青教师展评,执教中从学生的体验出发,紧扣“哪些地方读了让你感动”展开全文的教学,结果获得了鼓励奖。

二、探索中勤钻研

随着自己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我进行了适时的总结,认为课堂中教师应该注重文本语言的整体美,更多地留白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才是和谐的,美丽的,由此集结成的文字《留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获市素质教育论文暨案例选编评比三等奖,《浅说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的和谐生成》获“爱满天下”杯教师教育论文大赛优胜奖。

这时的我在课堂教学中摆脱了模仿的束缚,逐步进入探索阶段。可巧二期课改的春风拂面而来,面对着“大量阅读”、“开发学生多元智能”这些新的教学理念,而当时二期课改尚未全面铺开,我所执教的教材还是一期课改的教材,教学的节奏、密度、有效性更为迫切地摆在我的面前。一次假期培训偶遇教研员,他的一句“你有些功底,为什么不好好地利用它,立足于科研来指导教学呢?”点醒了我。我在平时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了叶澜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张汉昌和赵菡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法》、林崇德的《学习与发展》等理论,以《拓宽五年级语文学习空间的策略研究》向区教研室申报了课题,获得了立项。在一学年的实践中,我在理论和教学实践中反复地“滚翻”着,尝试着从情感、思维、课程三个角度,以期跳出语文学科自我封闭的桎梏,实现其开阔性、广延性、深邃性之美,还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结果是可喜的,不但最终的研究成果论文《拓宽五年级语文学习空间的策略研究》在2006年上海市优秀教学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而且那届学生在入学中预年级的摸底考中获得相当不错的成绩。

摘到了科研指导教学甜头的我,步子迈得更大了。面对着开始执教二期课改教材的大容量、快节奏,我巧用经济学中的巴特莱法则所揭示的是“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之间的辩证关系化入语文教学中,抓住“重要的少数”,抛弃那些无用的“琐碎的多数”,重点落实在紧扣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课本内容处理、教学结构设计、语言训练等三方面运用“巴特菜法则”,以保证学生的知识技能、智能发展、思想品德在单位时期内获得最大可能的提高,即效果和时间的高度统一,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成就最美的获得。当这些实践成就了文字《运用巴特莱法则,实现语文教学的帕累托最优》在2007年上海市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从学生这一面来说,或者是我的课堂教学让他们触悟了些许文字的意蕴美,他们变得爱看书了,接二连三在上海市的现场作文比赛、上海市优秀作文征文活动等获得一、二、三等奖。

三、创造中不止步

在科研和教学不断促进中,我的课堂开始了有了属于我的性格——美。实际教学中,我会更多站在理念的角度从感悟、朗读和实践去设计教学,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

1、用感悟打开美的视角

语文学科传授的是我们的母语,具有工具性,更有人文性,感悟是打开学生美的视角享受语文真正乐趣的的重要手段。我国古典文学理论中有“诗有三境”之说,即“物境”、“情境”、“意境”。对小学生而言由于受年龄、阅历、阅读经验的局限,进入“意境”并非易事,但是感悟“情境”却是十分必要的。由于个性差异不同。学生对同一篇文章,同一个词句的喜好、理解和阐释也不同,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姆雷特”。正是这种独特的体验,构成了阅读空间的无限广阔,因此教师应特别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感受。我在教学《语言大师》一课时,对作者为什么称自己那斗大字不识的奶奶为语言大师的原因,就让学生自己选择课文中的一节读读思思,谈谈自己的体验。在交流中,有的学生说因为奶奶老话多,脱口而出,我予以肯定;有的学生说奶奶的老话教育效果好,孩子们立刻改正了,我当然也予以肯定;有的学生说她的老话有针对性,是针对孩子的错误,我当然也予以肯定。就这样学生在互动中不但对奶奶不愧为语言大师这一文本内容悟了,而且对这些传承下来的“老话”也有深入的体验,在潜移默化中也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生动丰富的美的熏陶。

2、用朗读来深化美的情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本能的积极情感,与课文所流淌着的情感交汇,碰撞、升华。置身于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才能在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美”的乐趣。我常用朗读激发情感、体会情感,通过朗读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我在教学《但愿人长久》这样一篇“词”和“文”相融合的文章时就充分利用朗读这一有效的利器。一开篇,我自己配乐吟诵《水调歌头》主要旨在通过示范朗读和舒缓的民乐等审美手段让学生初步体会词的美,激发学生想了解词背后故事的意愿;在重点环节教学中,我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齐读、引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自读自悟,读出感情,悟出苏轼思亲之深之切,人未圆却面对一轮团圆月能不有所埋怨的心情;在最后环节中我由引读五行词回到文中然后在配乐对照读让学生再次理解词意后,再配乐诵读这五行词,引出课题,齐读课题。最后在学生吟唱整阕《水调歌头》中结束全课教学。

3、用实践拓宽美的空间

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因而在课堂中,我往往借助媒体、开展活动等多种手段拓宽学生感受美的空间。我在教学《摇花船》一课践言了这一点。这是一篇介绍“摇花船”这样一种民间艺术活动,洋溢浓郁的民族风情的文章。我在帮助学生理解“流苏”、“火铳”、“火流星”、“信天游”以及“嫦娥”等美女时充分运用媒体,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中理解民间艺术活动的丰富性;通过让学生学着小舅舅夸赞作为花船姑娘的作者这样一种角色体验的语言转换的实践活动,不仅使他们对语言运用能力得到锻炼,而且对船老大需要即兴编唱这一能力认识充分,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到民间语言的丰富和灵动。

当然这些说到底是我从教以来粗糙的经验之谈,说课堂性格已属高抬自己。我深深地明白只有不断的探索、创新,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不盲从、勤钻研、不止步,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让学生获得教学艺术的美的享受!这也将是我追求的目标。

关闭窗口